<listing id="75zdz"></listing>

    <span id="75zdz"><b id="75zdz"><output id="75zdz"></output></b></span>

    <cite id="75zdz"></cite>

        <cite id="75zdz"><sub id="75zdz"><rp id="75zdz"></rp></sub></cite>

        <listing id="75zdz"><span id="75zdz"><ins id="75zdz"></ins></span></listing>

        <dl id="75zdz"></dl>

          微博矩陣

          微信矩陣

          移動版

          返回頂部

          著名人物
          近現代人物
          發布時間:2019-03-07 16:23 來源: 榆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丁錫奎(1873—1910),字聚五,號虎臣,又號輔臣,甘肅秦安縣丁家店村人。丁光緒十八年(1892)中進士,被派至陜西長安任輿地總局纂說。22年(1896),到靖邊任知縣。靖邊自同治年間遭回軍血洗后,瘡痍滿目。丁一到任,便著手清理歷年積存的案卷公文,又修整衙署市容,有興舉百廢之愿,為培育地方人才,丁捐俸薪320吊,重建崇正書院,捐70吊作書院本金。每月初一、十五,親自到書院講學??h城原僅有一眼井,官民吃水困難。丁又捐錢110吊,在城內公地鑿井5眼。為振興地方經濟,丁親自書寫布告,興鎮靖城中集市,鼓勵商貿。又作《勸戒邑民告示》、《勸民植樹俚語》等文,勸諭百姓務農、畜牧、植樹戒賭。丁出外巡行,凡遇勤勞稼穡者,當即賞錢鼓勵,遇游手好閑、不務正業者,必嚴加斥責,甚至拘捕監禁。靖邊由是日見中興。更為突出者,丁創設志書局,親任總纂,走訪老者,參酌典籍,搜集殘碑遺檔,考察風土人情,著成《靖邊縣志》。

                 張季鸞(1888—1941),名熾章,榆林城人。畢生從事新聞報刊事業,被時人尊稱“政論家”、“一代報人”、“陜西三杰”。季鸞出生于山東鄒平縣。父親張楚林,清代進士,在山東省做過幾任知縣,后死于濟南。季鸞于1903年隨母回榆,曾在榆林、禮泉、三原等地就學。1905年,官費留學日本。學習期間加入同盟會,并創辦《夏聲》雜志,鼓吹革命。1910年歸國,應同盟會員于右任之邀,赴上海主辦《民立報》。1912年經于右任薦舉出任臨時政府總統秘書。曾為孫中山起草“大總統就職宣言”,并用電報向《民立報》報道了這一新聞,是中華民國建立的第一條新聞。嗣后他奔波于北京、上海,先后創辦《民信日報》、北京《民立報》,主辦《中華新報》,接連發表社評,揭露袁世凱、段祺瑞喪權辱國、殘害民眾的罪行,曾兩度身陷囹圄,但均因輿論壓力被釋放。1926年他流亡天津,恰遇留日同學吳鼎昌、胡政之。三人商議辦報,時值舊《大公報》???,聯合籌資5萬元,接辦了《大公報》。張季鸞出任總編輯,擬定“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辦報方針,力圖使《大公報》成為一份反映中國自由輿論的喉舌。新改版的《大公報》多次以榆人化名撰文,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公然提出:“親俄之工潮當禁止,皆吾人之作對者”,擁護國民黨政府;反對孫中山先生倡導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但他反對蔣介石大肆屠殺共產黨員,指出:“此誠政治上之最大黑暗,為革命時代不能容也”;揭露國民黨政權腐化現象,大聲疾呼“文明在哪里?主義在哪里?對同胞大眾扶助否?教導否?曾不加剝削否?”他因社評言簡意賅,潑辣敢言,稱譽報界。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張季鸞以民族大義為重,順應潮流,提出對內聯共,對外聯俄,共同抵御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的主張。強烈反對溥儀“偽滿洲國”,反對汪精衛、王克敏等漢奸的“民族滅亡”政策。一針見血地揭露日本侵華的意圖是“以中國為尾閭”進而完全吞并,并鋒芒畢露地指出:“國家今日受此奇辱,人民遭此奇劫,凡過去現在在政治上負責人,雖自殺亦無以謝國民”“必須抗拒至最后之日”、“對日無和平之可求”,淋漓盡致駁斥了“和談論”。同時在《大公報》附屬刊物《新聞周報》上,曾突破國民黨的新聞封鎖,連續刊載“赤區土地問題”專欄,指明紅區有一套社會制度,絕不是什么“土匪”、“流寇”,并在該報兩次報道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真相,透露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內容。

                 1934年,他歸里榆林,在戴興寺為其父舉行了百年壽辰祭奠儀式,他還到榆林女師等校做了抗戰愛國演講;倡導各界人士,為貧寒子弟募捐獎學金,本人帶頭捐洋500元;倡辦“榆林革新工廠”等?;靥旖蚝?,寫了《歸鄉記》,揭露陜北土軍閥魚肉人民、種植鴉片等罪行。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以后,他在報上提出“一個民族,一個領袖”口號,疾呼國民愛護領抽,力勸張學良恢復蔣的自由。此后蔣對其以“國士”禮待,尊之為上賓。

                 1937年“七七事變”后,張季鸞在《大公報》上發表了許多堅持抗戰,反對投降,鼓舞人心的文章。如1937年12月8日社論《最低調的和談論》中深刻指出:“不分黨派,同心奮斗,中國就永不亡”。在另一篇社論《中國國民應有的自信》中,精辟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勢力后指出:“日本侵略力有限,而中國抵抗力無窮;以無窮之抵抗,當有限之侵略,中國最后當然要勝利”。駁斥了“亡國”悲觀論。

                 1941年,《大公報》獲得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頒發的新聞獎章。張在政府為其舉行的慶功會上,發表演講說出了“不望功成,準備失敗”的辦報秘訣,并在社評中號召記者要以“不求權,不求利,不求名”自立。1941年9月6日張季鸞因肺病在重慶逝世。國民黨政府為他舉行公葬。中共《新華日報》以《季鸞先生備極衰榮》的醒目標題,報道了公祭消息。中共駐重慶辦事處代表周恩來、董必武等曾致唁電:“季鸞先生,文壇巨擘,報界宗師;謀國之忠,立言之達,尤為士林仰矜式”。張季鸞,一生從事報業,撰寫文章5000余篇,1944年,他的著作《季鸞文存》在重慶出版。

                 張會元,佳縣金明寺鄉秦馬鹼村人。身材魁梧,臂力過人,民國2年(1913)陜北大旱,百姓求神祈雨。會元借此機會,假借神靈附體,說:“金泉大王愛看戲,有戲就有雨”。由于巧合,戲剛開,就落了喜雨。于是周圍十幾個村莊的群眾,都來秦馬鹼龍王廟燒香叩頭,問病問事。一時布施錢糧甚多。會元效陳勝故事,應時而起,組織起神團。他頭戴草帽腰纏紅布,上插一支鷹翎,身著黃衣,手執寶劍,為神團領袖,張聯緒、秦兆蘭、秦登亮、張聯旺、姚尚為將軍。整日操練人馬,一派生機,周圍百姓,奔走相告,地主老財,如坐針氈。5月6日晚,魏家畔魏規、魏志、魏棋3人潛往秦馬鹼刺探軍情。神團發覺,將魏規、魏志殺死,魏棋逃走。5月9日,通秦寨外國傳教士魏家闕,隨教友黃某,路經秦馬鹼,亦被截殺。消息傳到四方,群眾雀躍,官吏害怕。米脂海會寺和尚賀覺人,赴榆林告密。5月11日,榆林巡防隊及新兵百余人,圍追堵截,鎮壓神團,會元因無作戰經驗,又謬于迷信之說,神團犧牲40余人,其余逃跑,他也遁跡他鄉,不知下落。

                 高維岳(?—1908)字燮堂,祖籍子洲苗家坪鄉董家灣村,生于綏德城,清光緒2年(1876)進士。授四川大寧縣(今巫溪縣)知縣。維岳在寧縣17年,修水渠、通道路,建倉儲。使不少旱田變為水田,百姓生活較前豐裕,并編修《大寧縣志》。積極倡導在城鄉修建書院、義學,請名師、制學規,奏請增加學額,使大寧文風為之一振。光緒19年(1893)夏,維岳升任山西遼州(今左權縣)直隸州知州。義和團運動爆發后,他持反對態度,嚴禁在遼州活動。年逾七旬告老還鄉,后布衣疏食,精神矍鑠。在綏德城內為本族建宗祠,在董家灣開辦族學。并為綏德雕山書院,米脂圁川書院各捐銀500兩。主修《綏德州志》,潛心筆耕,歷時兩個寒暑方告竣。光緒34年(1908)10月溘然病逝。

                 梁有才(1856—1929),安邊人,幼時家貧,習泥水匠,后工深藝高,名噪一時。安邊堡城地勢低洼,街道東低西高。西正街有清時所建木牌樓一座,平地立架,原無基座。每遇大雨,水由當街穿過,沖刷樓柱,年深日久,時有倒塌之慮。民國7年(1918)夏,堡民集議,欲在樓下加筑磚座,但因樓身為數百塊形狀不同的木塊鑿鉚套成,跨度近5丈,如拆散重新組裝,工藝難度甚大,且恐構件損壞,難于配制。士紳劉文卿、解文華問計于有才。有才提出整樓懸高之法,并慨然承擔了這項難度極大的工程。消息傳開,全城轟動。多人圍觀,欲睹梁泥水匠吊牌樓奇跡。一天中午栽椿、搭架等準備工作,一切就緒,工人等午飯歇晌后來到工地,只見整座牌樓已被秤離地面,懸空5尺許。原來有才乘人們歇晌少人圍觀之機,令其子為助手,巧用杠桿原理,東扳西撬,左頂右撐完成了這一罕見的高難度作業。人們無不拍掌驚嘆,交口稱贊。嗣后,砌成方形磚墩,再將牌樓落置其上,復加彩漆描繪,更為壯觀。惜此樓毀于“文革”中。

                 高峰山(1861—1939),定邊東園子人。家貧未讀書。青年時從師習木工。聰慧勤篤,藝漸精。光緒21年(1895),官紳集議改建街心鐘鼓樓,聘外地藝師承工。定邊缺木材,湊得4根長木擬作木樓通天柱,內一根短3尺許,無法起架,藝師束手。適峰山行經工地,見狀一哂而去。承工藝師深以為恥,愧無絕技,辭返。有邑紳姜某,叱峰山不自重,峰山反激姜某捐出門口石獅,命石匠獅背鑿孔,植柱其中,恰足尺寸。眾人驚贊。時峰山襟弟孔某為協署師爺,薦峰山于協臺,命其監工承建。峰山親去省城仿繪西安鐘樓圖式,取其精巧之技藝,設計獨特之造型,終于建成現存之鼓樓,峰山亦甚自得,當年生女,即取名“得意則”。

                 艾崇德(1863—1942)中醫。字峻山,米脂城宋鹼人。光緒年中秀才。生于四世行醫之家。1880年起在本家“廣生堂”司藥,漸熟藥性;隨父出診,體會診斷要領辨證施治之法。艾具有儒學功底,好讀書,茶余飯后手不釋卷。先后閱讀了《黃帝內經》、《千金要方》、《醫宗金鑒》、《壽世保淵》等各種醫著124種,經過多年臨床實踐,深諳醫理奧妙。通悉脈學,診病往往記錄脈象。特長內科、婦科及瘡痍等科,聞名綏、米、佳、清。石坡艾丕宏和官莊艾錦榮患黃疸癥,病勢沉重,用藥10多服后康復。西街崔鳳桐的女孩患小兒麻痹,半癱瘓,以針灸和中藥相輔治愈。侄孫媳出現流產先兆,幾劑中藥使母子平安。貧民艾四后背患癰疽,擴散到碗口大,經敷用艾制“珍珠八寶散”和“玉紅膏”,不久見效。他配制的英神善救丸治上吐下瀉,英神止痢丹治痢疾,療效都很好。行醫50余年,晚年享有“藥王爺”之稱。醫術曾傳于兒孫、徒弟。著《艾氏醫門初階》和《艾氏醫門升階》手稿,后散失。

                 高愉庭(1866—1957)名壽愷,字愉庭,米脂城西街人,幼年讀私塾,18歲入目川書院,后中秀才。1902年考為副貢,曾主持米脂勸學所。1907年考官,任江蘇直隸州州判、上元縣(今江蘇江寧)承審員、安徽五河縣鹽厘局收支員。民國元年任神木縣長。卸任后返米脂,熱心公益,樂于助貧。1918年高佩蘭籌辦女子學校時熱情贊助。后又積極倡議修建南門外翔鳳橋和班家溝儒林橋。為北街小學捐贈50套桌凳。民國年間先后任縣立女子小學校長、縣教育科長、財政科長。關心時政,敏于接受新事物。1929年間家中掩護過地下黨員賈拓夫??箲饡r期,擁護民主抗日主張,1940年當選縣參議會議長。1941、1944年兩次當選陜甘寧邊縣參議員,赴延安出席參議會,積極參與民主建設,被譽為開明人士。建國后選為首屆省人民政府委員。次子高云屏曾任國家計委副主任兼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云屏1925年入縣立高小。1930年到天津,考入河東中學,次年轉南開中學,寡言內秀,常有新詩在《大公報》副刊《小公園》欄發表。讀高中時,與同學組成文藝團體,主辦《野煙》,發表進步作品。1935年,響應魯迅、胡愈之提出的關于推行新文字的倡議,在校內組織新文字推進會,開辦工友夜校?!耙欢ぞ拧边\動中成為南開學生骨干分子。1936年,南開中學恢復黨組織時,加入共產黨并擔任支部書記。夏季,受國民黨當局注意,畢業前夕被開除。同學們堅持在畢業紀念冊上刊登了他的照片。返回米脂后任縣高小、米中教師??箲鸨l后請求到前線去,未獲批準。1941年9月重新入黨,多年從事學校工作。1948年任延安大學黨總支書記。1949年起歷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秘書長、教育長、黨委書記。1952年調北京教育出版社,后任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因直言江青一伙的劣跡,終于遭到報復,被輪番批斗,困鎖“牛棚”,1968年5月7日含冤而死。
              高祖憲(1870—1943)字又宜、幼尼,祖籍米脂泉家溝,后居米脂城東街,書香門第。16歲赴涇陽味經書院求學,受名師劉光賁(古愚)器重,接受維新思想。光緒23年(1897)參加鄉試,作文抨擊時事,監考官主張推薦,主考官懼怕觸犯朝廷,不予錄取,引起爭議,名字為人所知。光緒28年(1902)中舉,赴三原宏道高等學堂任史地教習,廣交思想開化人士。1906年回陜北創辦綏德中學堂,任監督(校長),書“勤學愛國”四字懸掛廳堂,并以“崇文崇理,尚實尚武;為愛國之志士,任救國之前驅”勉勵學生,常常駁斥“忠君”言論。

                 1907年,他帶馬師表等10余名陜北學生赴日本留學,籍此考察日本政治、實業;擁護孫中山政治主張,參加了同盟會;創辦《秦隴報》,任主編,撰文宣傳民主救國思想?;貒鴷r購置鐵紡織機,準備在家鄉發展實業,因原料困難未能實現。后在耀縣、銅官(今銅川)、延安、米脂辦牧場,自任場長,廣招貧民牧羊。1909年,任陜西咨議局議員,暗與郭希仁、張伯英等聯絡同盟會成員,策動新軍部分軍官,準備反清。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張鳳翔等約他于林家墳密謀舉事,武昌起義爆發后,西安于10月22日響應,起義一舉告成,張鳳翔為秦隴復漢軍大統領,他任都督府秘書長。清軍進兵陜西,潼關失守,形勢危急。有人主張放棄西安,退守龍駒寨,高力排眾議,勸張以西路軍守華陰,終于擊潰清軍。1912年,任關中道觀察使、關中道尹,多方為民國創立基業。1914年夏,袁世凱派親信陸建章取代張鳳翔任陜西都督,他辭去職務。第二年移居北京,以讀史、行醫、賣字為生;主張以章草簡化漢字?!熬拧ひ话恕笔伦兒?,痛感國運危急,主張抗日,常以詩文抒發憂國之情?!捌摺て摺笔伦兒?,輾轉回陜。1943年病故于城固。曾著有《嘉樂堂詩文稿》。

                 裴廷藩(?—1926)原名學曾,字宜丞,神木高家堡人,生于清末光緒年間,13歲考取秀才,光緒34年(1908)畢業于北京京師大學堂,奏獎師范科舉人、中書科中書。出任陜西三原宏道高等學堂教員。此間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后,曾任河套安撫使兼邊墻內外團練使、神木同知等職,組建陜北各縣民國政權,出任縣長,提倡男子剪辮,女子放足,創辦高家堡縣立第二高小。后被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且為一小派系首領。1915年抵制袁世凱稱帝而回鄉閑居,辦女子小學一所,親授英文。后重還北京,思想漸趨蛻化。1923年為曹錕賄選總統竭力奔走,聲譽從此一落千丈。曹賄選成功,裴被委任綏遠開墾幫辦兼河西剿匪司令。由于收編慣匪趙立成、金虎臣等為部下,四出騷擾百姓,積怨甚多。1926年夏,直系軍閥吳佩孚重占北京,裴廷藩又投靠吳氏,任譚世林部之副司令,率兵300余人,常駐蒙古東勝縣。不久吳氏倒臺,井岳秀密令駐神木高志清騎兵旅剿滅裴部,裴只身由金虎臣救擁出逃,但又不肯速離東勝。井岳秀二次派人于東勝陶家油坊將其殺死,時年50余歲。裴廷藩學識淵博,長于詩文,但文稿多已散失。今于其家征集詩抄一卷,內多唱和抒懷之作,間有反映民生疾苦者,具有一定人民性和藝術性。

                 郭瑞西(1870—1947),名京,陜西榆林縣城人。父親郭繡川,清同治榆林名醫。瑞西自幼苦讀。稍后從劉增泰先生在“榆陽書院”學經史,業余隨父學中醫。民國9年,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混成旅軍醫。不久辭歸故里。經20年,鄉人稱其為“榆林醫界巨臂”“郭一服”。他深得岐黃奧旨,臨癥法古不泥;尤善診治兒科、婦科。對痰飲、蟲積、濕熱怪癥有獨到見解:“怪癥皆和濕之久郁、醞釀有關”。他認為:“《內》、《難》是醫學理論之本源,不熟讀則醫理不明;仲景書立辯證治之大法,不精研則診治無繩;方法為治病之武器,不熟諳則組方無度,藥難中肯?!?932年秋,榆林“霍亂”猖獗,他詳察癥狀、遂在“六和湯”的基礎上化裁出“伏虎神效散”,治療效果甚佳。并將該藥分別贈送神木、府谷等地病人,活人甚多,此外他自擬預防該病的“驅疫丹”。1923年,楊虎城將軍避居榆林,時患傷寒,稍愈飲酒,喉痛失音。他復遵仲學“豬肝湯”,立愈。同行名醫高瑞堂先生,患耳疾數月,自治無效,始請他前往診治,以“六味地黃湯”加黑附于引火歸原法,一劑而止。正骨醫師馮應奎,目為云翳,日久失明,他研煉“退翳桃花散”,復明,此外他法古創新,創制保赤散、神效散、蒼耳散、永健散、益土育金丹等丸散,療效顯著,流傳甚廣。

                 他以“術精懷仁、慎思明辨,膽大心細,智園行方”自勉,鄙視“名利之徒”,崇尚“救人天職”。民國初年,榆林疫病較烈,他日夜診治,雖手足皆腫,仍不稍懈,即使到了身染重疾也有求必應。且用藥只求精專,不尚名貴。尤對貧寒病人,精心選用顯效價廉方藥,力求減少負擔。他常說“治貧寒之病,既要使病速愈以解除痛苦,又要用藥便宜以免其經濟負擔。須知醫生多書一字,病人就多出數金”。瑞西在榆林享有聲譽。楊虎城、鄧寶珊與其結為至友,尊稱“四哥”,民間譽他為“服即生”。贈送匾額頗多,有“仙手仁心”、“著手成春”等。喜著詩文,工于書法。晚年集平生驗方,著成幾十萬余言的《醫學輯要》一書。于1947年病逝。

                 井岳秀(1871—1936年),字菘生,陜西蒲城縣井家堰人。幼時酷好武術,結交江湖游俠,在關中頗有名。1905年,受其弟井勿幕(同盟會創始人)的影響,加入同盟會,并一起創立同盟會陜西支部。他積極活動,先后參加了著名的“蒲案”、“西安起義”等反清運動。辛亥革命勝利,委以工兵獨立營營長。1913年9月,首次北上榆林,妥善處理了“神團”反洋教、反產煙苗事件。1916年,升任陜西第三區警備司令,適逢陜北盜匪猖獗,他率部剿滅,沿途滅盜甚多,于同年再次到達榆林。1917年,大總統黎元洪任命他為陜北鎮守使,此后一直鎮守榆林,幾經變更,先后由劉鎮華委以騎兵旅長,吳佩孚委以西北路聯軍總司令。1925年段祺瑞執政府任命他為陜西軍務幫辦。1927年由國民軍總司令馮玉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駐陜副司令,兼第九路軍總司令,后縮編任命為十八師師長。1931年,蔣介石改任為八十六師師長。

                 井坐鎮榆林初期,時局動蕩,軍閥爭戰。他先依附北洋軍閥曹錕、吳佩孚,拜為門生,被賜“岳威將軍”頭銜。稍后與山西閻錫山互訂私約,建立同盟關系。與此同時,借閻之力,成立軍官教育團,設立炮廠;督辦民團,剿滅盜匪段茂功、楊謀子、曹老九、李青蘭等,倡興教育,任用才識宏博的杜斌丞執督榆林中學,此外他捕殺了暗害井勿幕的元兇李東材;保護了革命將領楊虎城。國民黨時期,他鎮壓“清澗起義”,誘殺石謙旅長,株連殺害眾多將士;制造“東山事件”,接連殺害地下共產黨員何格蘭、張懷樹等10多人;設圈套、圍擊、瓦解紅24軍,捕殺該軍軍長、政委竇世雄、谷維一,參謀長蒲子華。制造“米脂十里鋪慘案”殺害陜北各縣黨組織領導人崔明道、王兆卿等人,還殺害了共產黨員中山學院院長劉含初、綏德縣委書記白明善,陜北游擊大隊長任志遠、白綏勝等;發動了延長、石家灣、瓦窯堡、靖邊等反共戰役10多次;圍攻神府特區,他強征煙畝、斗捐、屠宰、軍役等苛捐雜稅20多種。他慫恿下級濫殺無辜。如他的心腹姜梅生、種振國等都殘暴毒辣,殺人很多。

                 不過他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在陜北也辦過一些實業,先后籌措創立榆林女子師范學校、榆林職業中學;擴建高等小學、創辦《上郡日報》,籌辦陜北地方實業銀行;鼓勵民眾合股辦工廠。他本人也私設商號,合股經營“?;萏枴?,“太原惠記軍衣莊”,“榆林惠記工廠”,“神木官堿局”等。1936年農歷1月20日,因手槍走火身亡。

                 高攀桂(1872—1917)辛亥革命志士,又名云麟,字勛卿,生于米脂城。性氣剛直,敢扶弱抑強。光緒20年(1894)中秀才。次年參加鄉試,在號房門上貼謁聯:“獨坐寒窗苦不堪,天昏地暗徒悲嘆;一出風塵便不凡,旋轉乾坤萬眉展”,轟動考場。試卷也有不滿時政言辭,以致名落孫山。以后又兩次不中,對官場腐敗愈加憤懣。便放棄功名道路,聯絡同志,奔走陜西、甘肅、秘密反清。辛亥革命前參加興中會,該會改組同盟會后任秘書,武昌起義時作同盟會代表。民國元年,為陜甘革命獨立運動代表,任陜西都督府參謀、甘肅五族聯合會委員,與孫中山、黃興、宋教仁保持書信往來。擁護孫中山政治主張,反對袁世凱恢復帝制,撰文批駁袁的賣國罪行,刊于北京《晨報》,引起社會反響。有人勸他:“你若對袁妥協,可保薦出任甘肅督軍?!彼麌涝~拒絕:“我為億萬同胞爭自由,不為個人爭官!”斥責袁黨都是賣國賊。袁世凱稱帝83天病死,黨羽仍蓄謀暗害高。聽從同鄉建議,他離開北京回西安。袁黨探得行期,電告陜西都督陳樹蕃:“高云麟回陜,意在奪權,希立即籌謀緊急措施,以防他變?!标惷芘尚母?,于大荔縣將云麟一行28人殺害。
              袁碩甫(1874—1941)字卿臣,陜西榆林縣城人。出身醫學世家,其父袁文瀾,祖父袁服周,均是一代名醫。碩甫繼往開來,成為民國年間榆林“四大名醫”之一。碩甫自幼精習儒學,曉通《內經》《傷寒論》《千金方》等醫學著作。經父親臨床指點,窮究病理,會通古今,并擅長溫病、斑疹、喉痧、天花等,其中斑疹、傷寒治愈率最高。民國初年,陜北流行疫病,死者甚多。他竭力診治,全活者甚眾。時有一患者馮五,患疫病斑疹,因熱極,斑色轉黑,斑出第五日,猝然氣脫斑陷,神志昏迷,呃逆氣促,牙關緊閉,危在旦夕。他診治后,急用炙黃芪二兩,洋參三錢,白術四錢,茯苓三錢,柿蒂三錢,竹茹三錢,葛根二錢,炒山甲八分,大棗四枚,灶心土一塊,煎服數劑,癥狀遂減。按理主味應用紅參、附子,但他見其斑陷氣脫,遂用炙芪、洋參、灶心土中和調治,直接補氣益津,遂能立竿見影。曾有一男子,患疾之后,忽不能語,又經求治不愈,請他診治。號脈、六部細微,斷定因元氣不足、熱蔽心竅所致。方用滌痰湯,加青黛、硼砂、僵蠶,重用人參,服藥二劑病愈。他常說:“如用一紙驗方可治病、則可不要醫生,識字之人都可行醫,豈不謬哉”!他注重醫德,嚴格遵循祖訓“濟人養生之道,莫大于此”。故不管患者貧富一視同仁。遇有貧困者,經常免費診治供藥。此外,在城內設有“恒秦堂”、“恒濟堂”中醫藥房,帶徒授藝。曾應杜斌丞先生之聘,兼職榆中校醫。一生忙于診治,著作僅有《傷寒抄本》、《時癥經驗總結》、《袁氏秘方》等,均遭散失,只有治療斑疹經驗方20則;治男婦腰腿疼痛,雙手抱棍,寸步難行的驗方“神仙雙丟拐”流傳后世。

                 馬次峰(1875—1953)名蕙征,字次峰,祖籍安徽桐城。其父馬蘭征于同治4年(1865)流落定居米脂城安巷則。次峰自幼喜讀書,敏于接受新事物。1891年進學,以秀才補廩生,1892年自立私塾教授學童。光緒26年(1900)得到縣內部分紳商支持,利用城北祖師廟址創辦盤龍山公學,任校長;仿外地新學堂實行7年制小學教育。廢八股,倡新學,從北京買回一架油印機,印《日日報》宣傳維新;綏德知州接濟銀兩,企圖改為官辦舊學,他拒絕了。1911年,土豪劣紳煽動40余人,手執棍棒夜闖盤龍公學堂興師問“罪”。幸有武術教師和學生保護,才免遭傷害。被迫出走北京后,經于右任介紹參加同盟會。以后返回西北,執教甘肅涼州(今武威)師范、涼州中學、榆林中學、瓦窯堡女校。曾任榆林井岳秀部隊政治處常務委員、騎兵團書記官。1927年以后不滿井鎮壓革命,辭去職務。1935年任米脂女校校長,1942年任縣立高小校長。1943年出席陜甘寧邊區文教大會。馬一生追求民主進步,以良好風范影響子女。

                 長子馬云程(1899—1935),字飛鵬,1918年榆林中學畢業,學習拔尖,是當時出名的“三馬二艾”之一。1922年,得地方公費資助考入北平大學哲學系。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受組織派遣暫離北大,回陜北任榆林中學訓育主任兼國文教員。在榆林城幾個學校秘密發展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組建學生會。同時公開擔任國民黨榆林縣黨部執行委員,利用合法身份舉辦講習會、讀書會,宣講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根據斗爭需要,秘密擔任中共榆林地委書記,推動成立工會、農會、商會,發動惠記工廠工人罷工,籌備召開陜北23縣群眾代表大會,借傳達國民黨陜西省代表大會精神的機會,通過51條提案,揭發地方軍閥官僚欺壓剝削百姓事實。1927年4月,李大釗等19位革命志士在北平遇害,消息傳到榆林,云程等立即以國民黨縣黨部名義召開追悼會,控訴軍閥罪行。陜北“土皇帝”井岳秀坐立不安,揚言逮捕他。組織指示他轉移,到北大復學。1928年,到山西運城任中學教師,繼續從事學運。1932年冬,被警方以“轉運槍支”嫌疑逮捕,但沒有把柄,1933年釋放。組織派他回西安,仍以教書掩護活動。1933年秋,到北平從事兵運,與國民黨25師的地下黨組織往來。1935年4月,被叛徒高立人出賣,與霍世英、王振興、趙二虎等被捕,他知道自己身份暴露,便公開與敵斗爭。敵人用刀拉開他的脊背,把絲線埋入傷口,待稍愈合再撕拉,殘忍折磨。他不向淫威低頭。于1935年5月1日被殺害。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他的遺骨移葬八寶山革命公墓,并立碑紀念。

                 次子馬翥秋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曾在米脂中學、子洲中學任教,狂放不羈,喜愛弈棋,終日不倦,聽到上課鈴聲而不忍離去,課堂講授得法,深入淺出。平時有同學提問。問即答,不分場合,有時席地而坐,解答時諧詼有趣,他所到之處,總要圍上一堆學生。

                 三子馬健翎,全國著名戲劇家,與周揚、田漢、夏衍等友善。兒時愛看舊戲,看后模仿,聲情畢肖,稍長,將巷內小孩打扮成劇中人物瞼譜,時人以為不肖。1913年,以兄長馬飛鵬(云程)之名就讀北平大學,1934年肄業。1937年回陜北,任教于延安師范,組織鄉土劇團,自編自演“中國的拳頭”。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受毛澤東文藝思想影響和邊區人民抗日精神鼓舞,創作熱情高漲,當年寫出眉戶劇《十二把鐮刀》,在此前后還創作了秦腔《好男兒》、《大家歡喜》、《一家人》、《中國魂》等,尤以《逼上梁山》、《漁腹山》、《血淚仇》、《窮人恨》成就最高。在邊區各地巡回演出時群眾由衷稱贊:“就像演我們自個兒的苦情,看得人淚珠兒撲啦啦地!”一些指戰員反映:“看一場《血淚仇》,勝過一堂政治課?!泵珴蓶|、彭德懷、王震等也給予高度評價。1944年,延安召開陜甘寧邊區文教群英大會,馬健翎獲人民藝術家稱號。建國后,相繼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戲劇家協會陜西分會主席,西北戲曲研究院、陜西戲曲劇院院長,第一屆全國人代會代表。一生創作、改編現代劇、歷史劇、傳統劇60余本。1962年出版的《馬健翎現代戲曲選集》收秦腔、眉戶劇本7部。改編創作的《游龜山》、《游西湖》、《趙氏孤兒》、《竇娥冤》等劇在思想性的提煉、舞臺藝術的繼承與革新方面取得很大成績。在1952年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游龜山》獲劇本獎,創作的現代劇《兩顆鈴》、《蟠桃園》在西安地區久演不衰。他還是出色的導演和演員,導演或參演過許多名劇。1965年病逝于西安。

                 呂廷榮(1875—1945)良醫,字耀卿,人稱呂二先生,米脂城東街人。幼年上私塾,1889年考取秀才,后設塾教讀。清末科舉廢,便棄文習醫,隨父呂殿楊侍診4年后獨立門戶。1900年,在吉鎮開辦藥店“生春堂”。他生性豁達,重醫德,經年,聲名大噪。舉人馬育麟書贈“術本岐黃”匾額。1919年,將“生春堂”托付他人,返回米脂辦“榮盛源”藥房,坐堂門診。多年來,與艾崇德、李鼎銘、劉云閣齊名,患者接踵。擅長婦科諸疾,多次挽救危急產婦。1943年秋,一個懷胎3月的孕婦,突患血崩,冷汗淋漓,神志不清。他診斷是死胎傷母,立即以當歸、川芎、炒蒲黃、炒五靈脂等9味藥配方,引血歸經,使孕婦順利排出死胎脫險,再服藥半月痊愈。他炮制的“六神止暈散”專治產婦胞衣難下、血迷昏厥癥,療效甚佳。同時,還善于用一些簡便易行的土方治療咳嗽多痰、便秘燥結、燙傷等;診治癲狂癥也有妙法。

                 其弟呂廷弼《輔卿),人呼呂三先生,擅長喉科雜癥,有“喉癥圣手”之名。自配“喉疳丸”,效果良好。施治采用套管引流針,兩三次痊愈。治療皮膚外科,善察內因,因人施治,治療采用貼、敷、洗、燙、烤、炙、挾、摩、泡、曬多種方法。編有《喉癥集要》、《外治秘旨》等手稿。

                 其子呂鼎新,以制藥見長,配制丸散膏丹,做工細致,識別藥材真偽慧眼獨到。孫昭光,曾就讀西安師專,因病耳聾后,一心學醫頗有成就,為西安地區名中醫。呂氏數代從醫,至今不衰。

                 霍祝三(1879.10—1965.6.11)原名居華,字祝三,綏德縣義合鎮樓溝村人。1910年在義合高小任教,后擔任校長。平時樂于助人,有威望。1924年冬,李子洲在綏德師范建立黨團組織。其后一批又一批黨團員走出校門,他們選定義合高小為陣地,決定趕走霍祝三,他們把霍的被褥卷起,扔在校門外,勒令他立即離校,當局派軍隊逮捕了“鬧事”的學生,霍幾次托人買了許多油餅送給被捕學生,同時到縣政府斡旋,放出了學生,中共地下黨組織請他回校任教。后來、義合小學一直是綏德東區黨的一個領導中心,由于霍祝三這位知名人士掩護,這里從來沒有出過事。

                 大革命失敗后,一些共產黨員叛變投敵,而霍這位黨外人士立場反趨堅定。在霍家,侄兒霍世杰在榆中讀書時和劉志丹一起參加共青團(后轉黨),一起到黃埔軍校學習,后又轉入毛澤東主持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為第六期學員,結業后,領導了華縣一帶的農民運動,被稱為“農運大王”?;糇H髢鹤踊羰烙?927年在綏德四師入黨,1928年領導和參加了義合一帶農民的抗煙畝稅斗爭?;糇H龑ψ又秱兊男袨槭侵С值?。另外,他還多次找專員杭毅保釋回被關押的革命群眾,多次資助被國民黨政府軟禁的四師校長、共產黨員常漢三。1934年他家隱蔽過崔正冉帶領導的紅5支隊、紅14支隊的隊員。1934年春,在內蒙臨河擔任中共綏西工委書記的霍世杰得急病以身殉職。1935年5月,打入北平蔣系25師為黨搞情報的霍世英因叛徒告密與馬云程等一起被國民黨殺害。消息傳來,霍祝三萬分悲痛,在黨組織的關懷下,他憤然去北平,領回兒子的遺骨,隆重安葬。出殯那天,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沒有掉淚,只是久久地站立大門外。1939年10月,中共綏德特委為這位民主人士?!傲髩邸眛表彰了這位堅決跟共產黨走的“一邊倒人物”。1941年8月,陜甘寧邊區進行普選,逐步建立起各級“三三制”政權,霍被選為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參議員,出席延安召開的邊區參議會。會議期間毛澤東得知他的學生霍世杰的伯父到會,立即接見。1942年8月,霍被選為綏德縣長,1944年由楊和亭介紹加入共產黨,胡宗南進犯陜北的日子里,霍為支前晝夜操勞。1948年1月,霍擔任綏德署副專員,同時兼任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綏德分庭庭長。這年夏綏德貿易公司向榆林一次發30駱駝布匹,走到上鹽灣遇到暴雨,布匹全被洪水沖到無定河里,一直飄到四十里鋪一帶,被群眾打撈上岸,有人主張強行從群眾手中要回,他不同意,后通過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由群眾全部無代價交了回來。一次清澗高杰村區胡朝坪有兩戶農民斗毆,一方的一個老太婆騎上毛驢到專署告狀,說對方把她打了不算,還把她家藏在芝麻罐里的70塊銀元拿走了。專署派公安處和清澗縣公安局一起去調查,回來匯報說,原告所訴屬實,已把被告領回來關起來了,可這個被告堅決不承認?;糁篮?,又派專署檢察處長韓國培和法院綏德分庭推事崔正冉、清澗縣檢察室主任李光榮第二次復查,調查結果說是假案?;舭压蔡庨L找來,雙方各述依據,爭論不休。于是霍又派民政科長康光福和婦聯主任艾英蘭再去調查,結果和第二次一致。在準備驗傷時,這個老太婆承認了自己誣告。案情真相大白后,被告立即釋放,并決定由政府賠償冤押4個月的損失——小米4石,被告說:“小米一顆也不要,共產黨求真理,我服了?!边@件事一時傳為佳話。

                 1951年國慶周年時,霍祝三應邀帶領延安、綏德、榆林3個專署的20多位國慶觀禮代表去北京。林伯渠親自到車站迎接,并轉告毛澤東主席“陜北的霍老先生來了”。毛主席在政協會議上接見了他。會議期間,又專門派車接到毛主席辦公室懇談一個多小時,毛澤東稱霍祝三是“全國專員中最年長的一個”。

                 建國初,為提高工農干部的文化水平,綏德辦起了“工農速成中學”?;舭褜J鹨慌贻p干部送去深造,對校長王立功說“立功,一定要管嚴”。1956年10月,綏、榆兩專區合并,霍任榆林專署專員。1959年8月,80高齡的霍祝三被選為陜西省政協副主席,他年老不忘學習,每天戴老花鏡看書,批閱文件,85歲高齡時仍能工整地寫文章。1965年霍祝三在患病期間,綏德縣委、縣政府負責同志前去探望,他讓人扶起來,第一句話就問:“綏德的吃水問題解決了沒有?”當聽到正在建自來水塔時,高興地說:“這就好了?!庇謫枴盁繂栴}呢?”縣里同志說“在子洲何家集準備辦煤礦”,他說“應該這么辦!”

                 1965年6月11日,霍祝三病逝,享年86歲。陜西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烈士,6月13日在西安殯儀館舉行“西安各界公祭霍祝三同志大會”。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劉瀾濤、中共陜西省委第一書記胡耀邦、省長李啟民等黨政領導送了花圈、公祭大會由省委第二書記、省政協主席趙守一主祭,政協副主席張漢武致悼詞。公祭大會后,霍祝三的遺體移往西安南郊革命烈士陵園安葬。 

                 崔文運(1884~1934),1934年舊歷5月15日上午,在綏德縣南區園則溝村(現屬清澗縣)一個靠山的窯洞里,中共綏德縣委書記崔文運同志正在主持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清澗縣委交通部長張紹修,陜北特委交通賀治國,南區自衛軍指導員王步榮,隊長劉加玉和周圍農村黨的負責人和自衛軍戰士等。會議將要結束被白軍包圍,崔文運鎮定自若,指揮大部分同志脫險,張紹修和崔文運被敵人抓住。白軍把張紹修的頭顱用鍘刀鍘下,裝在驢抽子(用麻繩結的驢咀套)里,然后系在崔文運脖子上,押著他來到薛家峁。當晚,在這里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刑訊逼供。并將叛徒李牛拉來和他質對,崔破口大罵。敵人無奈,拿出燒紅的鐵絲,穿通崔文運的鎖骨,吊在空中毒打,用燒紅的鐵繩、熨斗烙他。16日全身焦黑的崔文運被押解到綏德城。1934年舊歷5月17日,被殺害在綏德城南門外。在紀念崔文運犧牲10周年的時候,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給烈士送了挽聯:對黨能盡忠,精神不死;臨難無茍免,氣節常存。

                 解行寬(1885~1942),法號行寬,俗姓解,榆林城北郊人,是民國時期榆林最有名氣的和尚。行寬出生于手工業者家庭。幼時身體孱弱多病,且家境貧寒,父母恐其夭折、遂托身佛門。10歲時,送往戴興寺受戒。他進寺后,拜行振為師。行振禪師是榆林縣“僧會司”主持(全縣寺院僧人事務),知識淵博,精曉法度。他得其言傳身教,加自身穎悟,為該寺百多僧人中的佼佼者。數年后,行振禪師“歸西”,交寺務于行寬。他接管寺務后,適逢國民革命初興,軍閥割據,戰亂紛飛。榆林各大寺院皆遭破壞,惟戴興寺賴行寬禪師的周旋和調解,得以幸免。民國18年,得地方紳士冉心吾、郭式青、賀明堂等人的贊同,辦起了“戴興寺貧寒義務小學”。校址設在寺院南院。3孔東窯作為教室,備有簡單桌凳和教具。他自任校長,劉道運(北京佛教學院畢業)任教員,專門招收貧寒兒童,不收學費,經費由寺院支取。學習內容,以識字為主,教課書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名賢集》等,為全日制三年制小學。戴興寺小學,始末30余年,作為佛教辦的學校,在陜北是首創。1942年行寬禪師病故。

                 劉育英(1885~1952)字文卿,定邊縣武峁子鄉棋桿山人,從政后以字行。光緒31年(1905)劉文卿入陜西高等學堂讀書。由于右任、井勿幕介紹,加入同盟會。支持并參與民眾為“三邊教案”事而進行的愛國斗爭。清朝光緒末年,他曾與紳商劉廣潤等捐資,在安邊興辦起“育英小學”(即今安邊小學)。民國7年(1918)辦起安邊工校,招收無力入學的寒門子弟,半工半讀,供以膳食。復有高桂滋資助,該校不斷加科增班,20余年,培養出織毯、制革等手工藝師數百。同時,為解放婦女,開辦安邊女子小學。12年(1923),同楊虎城部安邊駐軍團副管匡之聯辦安邊平民夜校,專收工匠學徒、商號店員,免費學習。

                 34年(1945)安邊解放,陜甘寧邊區置安邊縣,劉文卿年已花甲,受任安邊縣縣長。翌年春,安邊縣組成以劉為團長的參觀團,偕李錦輝、韓景章(教師)等十數人,赴延安參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接見,并分別設宴歡迎,后又當選為邊區政府參議員。同年4月,委以定邊縣縣長。一次,縣政府討論關于土改和減租減息的法令,劉不贊成,并說“共產黨教我當縣長,等于罰苦役?!?6年(1947)春,寧夏馬鴻逵部占領安邊,劉投敵出任安邊清鄉善后委員會主任委員。不久,解放軍復至,安邊吃緊。農歷5月初9,安邊區署設城防委員會,劉為委員之一。在商議棄守城時,劉力主守城,眾委員均以劉文卿的意見為是,著業主拆城東、西關民房。13日,解放軍已挺進磚井,而安邊兩關民房未動。于是,命兵勇點火,百余間民房付之一炬。是夜,安邊再次解放,劉文卿逃往榆林。秋,安邊復為國民黨所有,劉返回居定邊,任民國黨定邊縣憲政協進會主任委員。38年(1949)8月,定邊全縣解放,劉文卿被捕,押解延安,劉除令他人縱火燒毀安邊東、西街民房外,尚犯有“為匪搶購”小米、干草、柴禾和“教唆四區民兵叛變”諸罪,延安人民法院于1952年3月8日判處死刑立決。

                 李鼎銘(1881~1947)民主人士,名豐功,字鼎銘,米脂桃鎮村人。1889年開始接受啟蒙教育。1895年寄居舅父杜良奎家,用8年時間,苦讀經史子集,尤其喜歡數學、史地等新學科,1903年為廩生。辛亥革命后,接受孫中山主張,在家鄉倡導放足、剪辮、禁賭,破除迷信。1913年興辦臨水寺國民小學,兼校長。1916年,受杜斌丞之聘,任榆林中學教師。1918年底返鄉,創辦桃鎮高等小學,任校長。1926年開始鉆研中醫中藥,廣讀名家醫著,大膽施治,逐成良醫。1930年移居城內,開設藥堂兼行醫。代表鄉紳與城紳斗爭,清查他們把持的縣財政,發現貪污現象,迫使貪污者退出千余元。1938年以后,受抗日愛國思潮影響,誠心擁護共產黨團結抗日主張,1941年陜甘寧邊區開展普選,實行“三三制”民主建政,先后當選為米脂縣參議長,陜甘寧邊區議員、副議長、邊區政府副主席。到延安從政后,與中共中央領導人頻頻往來,思想認識不斷提高,坦率提出各種政見。1941年冬,在陜甘寧邊區二屆一次參議會上提出“精兵簡政”提案,受到毛澤東高度評價。李在延安創辦藥社開館授課,提倡中西醫結合得毛澤東肯定,李并多次給毛澤東治病,得到毛的贊揚。1947年12月11日在綏德義合患急病逝世。陜甘寧邊區政府根據其家鄉群眾要求,將桃鎮小學命名為鼎銘小學。

                 長子李振三(1898~1958)名子剛,字振三,1916年于綏德中學堂肄業,著名中醫。1953年任華北行政委員會衛生局中醫科長、中醫實驗所所長。1954年任北京中醫研究院門診部主任、內科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為國家五級醫師。1956年任中華醫學會的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委員。

                 次子李力果(1907~1959)又名子常、烈飛。1923年入榆林中學,與劉志丹一起主持學生會,1926年11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春隨魏野疇到安徽阜陽進行革命活動,3月在太和縣轉為共產黨員。1928年2月在中共皖北特委會議上當選特委委員。4月參與高桂滋19軍教導團兵變。暴動失敗后,繼續隱蔽下來,離開霍丘縣,經上海轉北平大學讀書,秘密擔任中共北平城區書記。1930年,返回陜北,任特委委員,不久,轉北平、天津、任北平市委委員,河北省委、軍委委員。1931年夏軍委書記廖化平叛變,他被捕關入草嵐子監獄,堅持斗爭5年。1936年10月,經黨組織大力營救出獄。因受百般折磨,身患十多種疾病,被擔架抬出送醫院。病情好轉后赴太原,參加薄一波領導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任常委兼組訓部長。力果于1937~1939年先后任新軍師政治部主任,10總隊4縱隊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及隨營4分校負責人,領導新軍部隊打擊日寇。1939年,在賀龍師長指揮下,參與粉碎閻錫山“12月事變”,先發制人,處決2名反動營長。后來,新軍四縱隊并入八路軍120師,他任師組織部長。1940~1945年赴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參加整風,后任延安城防司令部秘書長。1946~1949年,受組織派遣赴東北,歷任中共本溪市委書記,遼寧省委民族部長、秘書長,東北局城工部長、沈陽市委副書記等,1950年,調任中共唐山市委書記、代市長,河北省委委員,為恢復該市經濟建設辛勤籌劃。1956年調往北京,任一機部部長助理,后任副部長,1959年5月3日病逝。

                 高雙成(1882~1945年),字立卿,陜西渭南人。少時經井岳秀介紹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時,他曾隨軍與清軍作戰于山西境內,勇猛頑強,立下戰功。此后30年,因精于治軍,逐級晉升,歷任晉陜綏邊區副司令、兼陜北警備司令、22軍軍長等職,隨軍部一直駐守榆林,在陜軍中享有較高威望。1937年任86師師長時,中共曾派周小舟同志來榆晤面。他欣然接受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雙方達成聯合抗日的協定,并派參議劉紹庭作代表在延安設立辦事處,以保持經常聯系??箲鸨l后,高部擴編為22軍,軍部仍設在榆林。共產黨軍政領導高崗、肖勁光、王震、南漢宸等人曾先后來榆與高商討抗日大計。1937年9月,高屬張云衢團開赴綏遠抗日前線,他力排地方勢力的干擾,將該團所轄區佳縣、米脂、吳堡、綏德、清澗、安定等縣防務,交給八路軍接管。1940年3月,日寇在晉西北發動大規模掃蕩,山西八路軍的后方留守機關準備撤至黃河兩岸。這時蔣介石獲悉急電高雙成,速派兩團截斷宋家川、螅蜊峪要道,阻止八路軍過河。他接令后,即命劉紹庭轉告毛澤東:“請放心,我們交朋友就要交到底”。隨后他托辭無兵可派,未執行蔣介石的命令。此后,晉陜綏邊區副司令陳長捷奉令親率馬志超、何文鼎兩個師進犯陜甘寧邊區。在戰事一觸即發的情況下,他急與南漢宸商討,采取了周密的措施,致使陰謀破產??箲?年,高雙成和八路軍真誠相待密切合作,受到中國共產黨的信賴。朱德總司令曾贊揚:“高雙成將軍從士兵到軍長,雖是行伍出身,很有遠見,他敢于同共產黨合作共事,是一位有正義感的愛國軍人?!?945年1月,高雙成在榆林病逝。榆林各界隆重悼念,中共派曹力如、劉文蔚等人赴榆林吊唁,并送挽聯:“練兵辛勤驅逐倭寇著功勛,救國友誼傳來訃告悼善鄰”。

                 杜斌丞(1888—1947)名丕功,字斌丞,米脂城隍廟灣人。曾在綏德中學堂、三原宏道高等學堂讀書,1913年夏考入北京國立高等師范。1917年畢業后以陸游“人才泯滅方堪慮,士氣崢嶸未可非”詩詞自勵?;仃儽焙?,先任榆林中學史地教員,1918年任榆中校長。就任后苦心經營,多方籌措經費,擴建校舍,購置圖書儀器,并銳意革新,德、智、體并重,“兼容并蓄”各種文化精蘊,倡導民主思想。聘請進步人士魏野疇、李子洲(共產黨員)、呼延震東、王森然、朱橫秋等到校執教,先后培養出劉志丹、謝子長、霍世杰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主持榆中10年,自俸節儉,月薪50元,而所聘用的優秀教師,月薪高達130元。另外還熱情支持籌辦綏德師范、延安中學、米脂三民二中。由于和井岳秀不睦,1927年辭職赴西安、武漢、南京、上海等地考察政治,主動接觸共產黨人及蘇聯顧問,政治思想發生深刻變化。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前途取決于人民大眾的崛起,而人民大眾的崛起,完全依賴于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睆拇俗杂X“站在長線上”,真誠擁護共產黨。1929年,河北省主席徐永昌邀他做官,以“道不同,不相為謀”拒絕。1930年秋,楊虎城率部入關主持陜西軍政,電邀他由北平返西安,從此成為楊的重要決策人物。多次以“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的古訓告誡楊。1931年,兩次以高級參議身份到甘肅,聯絡說服各股地方武裝擁楊。12月楊派孫蔚如率兵入甘,趕走由四川竄入的吳佩孚及擁吳的甘肅保安司令雷中田。孫出任甘肅宣慰使,杜任秘書長,襄理省政。此期間,暗中援助劉志丹、謝子長在陜甘邊界的革命活動,資送槍枝彈藥、經費,多次救護共產黨人。1932年4~9月,蔣介石逼走孫蔚如,對杜封官許愿,他拂袖而去。1933年,蔣下令楊虎城駐甘部隊全部投入“剿共”前線。杜向楊提出聯共反蔣抗日主張,派人與川陜邊區的紅四方面軍達成互不進犯協議。1935年,堅決擁護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主張,促進張學良、楊虎城接觸,協助共產黨爭取西北軍、東北軍聯合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后,就任改組后的陜西省政府秘書長,承擔繁重政務,聯絡各方,推行張、楊八項主張,促使全省政令統一。后任政治設計委員會委員,代表楊虎城參加紅軍、西北軍聯合辦公廳工作。與周恩來密切協作,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對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多方支持;掩護、營救不少革命同志;資助平津等地流亡來陜學生奔赴延安或敵后。1938年秋,蔣介石以親信蔣鼎文取代陜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杜卸去秘書長職務。蔣派胡宗南拉攏,概不接受,省黨部兩次送去國民黨員登記表,都被撕毀。1940年開始奔走西南各地,先后到桂林、重慶、昆明、成都,會見李濟深、朱蘊山、張奚若、李公樸、聞一多、吳晗、張瀾等,促進各民主黨派團結和民主運動發展。1944年10月,與楊明軒等籌建民主同盟西北總支部,次年2月正式成立,提出不反蘇、不反共、不反人民,為新民主主義奮斗的入盟標準。1945年10月當選民盟中央委員、常委兼西北總支部主任。年底,根據周恩來建議,促使《秦風日報》和《工商時報》出聯合版,成為民盟得力機關報。1946年1月,以民盟顧問參加舊政協會議,在各種集會上仗義直言,反對蔣介石內戰、賣國方針,贊揚共產黨民主建國綱領。許多人為他的安危擔心,勸說不要再回西安。他表示自己是西北人,離開西北對革命的作用就??;西北需要人,再危險也要回去。1946年2月,從西南回陜西,公開宣布要為實現民主政治斗爭到底。蔣介石、胡宗南對他極端仇視,寓所周圍布滿特務,跟蹤、盯梢,寸步監視。他鎮定安慰親友:“革命不能讓恐怖嚇倒,斗爭就難免有犧牲!”7月,李公樸、聞一多在昆明遇害,消息傳來,他在報紙上痛斥蔣介石。1947年3月20日,胡宗南侵占延安的第二天,悍然逮捕杜斌丞。在敵人牢獄和法庭上,他大義凜然,批駁特務的鬼蜮伎倆,指出內戰的爆發,要由國民黨反動派完全負責。并通過受感化的看守人員與民盟組織聯系,繼續指導工作;傳詩慰問難友;賦詩慶賀解放軍進擊潼關。留下遺書說:“個人生死,已置度外。彼獨裁暴力,雖能奪我革命者生命,絕不能阻撓人類歷史之奔向光明,終必為民主潮流所消滅也。惟望人民共起自救,早獲解放自由,則死可瞑目矣?!?947年10月7日,杜斌丞在西安玉祥門外慷慨就義,終年60歲。1948年10月7日,延安召開千人大會,紀念杜斌丞殉難一周年。毛澤東親書“為人民而死,雖死猶生”挽聯。邊區政府在米脂建立“斌丞圖書館”。以志紀念。

                 族弟良明,米脂杜家石溝人,出身佃農家庭,幼年喪母。1930年投奔杜斌丞,隨杜18年,情同手足。1947年3月和杜斌丞同時被捕,受盡酷刑,于1948年死于獄中。

                 劉瑞庭(1888—1970),高家堡人,幼年就讀私熟,20歲起與人合作經商。因樂于助人、辦事公道且常解囊資助辦學、修橋補路及救濟災民,深受鄉里父老敬重。1934年劉任聯保主任,正是國民黨軍瘋狂圍剿神府革命根據地之際。被俘至堡的革命者或無辜群眾,劉常冒著風險,盡力予以營救。1935年,駐高家堡國民黨軍高沛部抓獲兩名紅軍便衣戰士。劉瑞庭聞訊,一面約請名士保釋,一面親赴高沛處求情。高威嚇說:“你為紅軍講情,難道不怕殺頭?”劉反唇相譏:“你濫殺無辜百姓,于心何忍?”正爭辯中,十幾位當地名人趕來集體保釋,高沛無奈,只好放人。1935年7月,國民軍86師514團從賀家川押回30名紅軍戰士及革命干部。經劉瑞庭說情,團長姜梅生放掉28人,唯蘇維埃政府區長路茂卿、鄉長李能光因案情重大不予釋放。劉后來假說此二人是自己生意上的伙伴,可由他看管調查,姜迫于面情只得應允。不久姜部出動,劉乘機將路、李釋放。同年8月,姜梅生又從高家堡東山抓回70余人,劉瑞庭多方營救,除劉進才、張朝朝因系共產黨員秘密工作者定于農歷9月初集市上槍殺示眾外,其余皆被釋放。初2下午,姜梅生至劉家作客,劉讓老母出面哀求。劉母跪地哭訴,假說劉進才是他娘家三門一子,張是劉進才好友,請姜團長高抬貴手,留他們一命。姜忙扶起劉母,答應回去放人,結果,劉、張二人同免予難,劉幾遭迫害。建國后,劉瑞庭長期在高家堡文化站工作,被選為縣人民代表,縣人民委員會委員,并擔任陜西省文史館館員。1970年因病去世,終年82歲。

                 鄭思誠(1890—1945),又名庠、玉璽,字興田,出生于農商兼營的殷實之家,籍今定邊磚井鎮下蔡渠村。其父鄭重德,有妻三,思誠為三房杜氏所出。鄭思誠10歲入私塾,喜動好斗,頑愚不雕。其父視思誠終不可為儒門弟子,著其棄文習武。幾年后,鄭練得一身武藝,樂為善良無辜打抱不平。13歲時痛打董興莊“董無賴”,名聲大噪。鄭思誠喜交朋結友,少年入哥老會,常與哥弟們一起品評時局。光緒末年,定邊縣知縣吳命新任滿調離時,鄭在大街上燒紙送行,當面辱罵指責。新任知縣林有余到職后,鄭登門“拜謁”,告訴林知縣不得貪贓枉法。宣統3年(1911)初,林知縣借鄭與他人財產糾紛事,不問曲直,提拿問罪,拴在石鎖上。思誠在獄中傷愈后,賄通看守,越獄逃往西安,參與張鳳翔領導的西安辛亥革命起義。旋受陜西軍政府兵馬都督張云山委任為三邊統領,并受哥老會賀蘭山坐堂大爺高志清之命,攜帶槍支數條,返回定邊。先同張廷蘭、蘆老九、任和廷、高世秀、韓瑞林、何萬明、楊俊嶺、張萬舉、郭正藩、張蒲銀、馮有明、高登云等18弟兄策謀,后聚哥老會眾哥弟,于是年農歷11月上旬舉義,攻打定邊縣城,經3個多小時巷戰,城陷。清王朝在定邊的統治至此結束。不久,清政府陜甘總督升允從甘肅率兵向西安反撲,鄭即率部700余眾南下援助西安。翌年3月,陜西軍政府復派思誠率兵北上榆林駐軍任中營管帶。數年之后,鄭思誠率部南去,經渭北、關中到河南,一路招募了大批鄉勇。此時正值北伐戰幕拉開,于是他所率部隊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二軍,鄭任旅長。北進山西、河北,與直系軍殘部打過幾次小仗。后升任副軍長。北伐戰爭失敗后,他離軍出走,到蘇聯進行軍事考察。民國19年(1930)回國歸隊,駐防內蒙。不久二次出國考察。他在蘇聯搞到一批武器,在包頭裝入棺材,命王子元、鄭小抓子等假鄭思誠靈柩運送回鄉。途徑榆林,被井岳秀查獲,王子元幸逃,余眾被殺?!熬拧ひ话恕笔伦兒?,鄭忠誠以一般市民身份旅居天津英國租界內?!捌摺て摺笔伦兒?,又遷居日本租界。時淪陷區嚴禁中國民間藏匿武器,而鄭卻將手槍掛在床頭,入門觸目。同時,與日本人往來頻繁,家中常有日本人進出。他向知己者透露:“我名義是日本海軍情報員,并持有日軍頒發的身份證明,實則負有黨國重任?!眹顸h密留天津的特工人員王若熹卻與鄭來往頻繁。34年(1945)春,鄭的秘密身份被日本人識破,倉促中,將家眷托好友賀善培照應,只身逃往綏遠。是年10月,鄭思誠只帶幾名親隨,從包頭動身赴西安,意欲路過省親。行至內蒙陶力民夜宿,被隨從孫學良暗殺。消息傳出后,國民黨中統頭目之一朱家驊發電固原17軍軍長高掛滋吊唁,并表明鄭在天津時期為黨國做了許多工作。

                 艾捷三(1900—1954)原名克明,字捷三·子洲雙湖峪鎮人。1920年考入榆林中學就讀。此間他參加了軍事訓練,學會了吹軍號、投彈射擊等軍事技術。當時榆中已有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1923年畢業時由劉敬亭(教師)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剜l后在本鎮任小學教員,自行脫黨。一年后經人介紹考進了北京軍官學校,畢業后到西安高桂滋郡為見習排長。之后參加了國民黨,升任營長,不久任84師502團團長。1934年捷三率團回駐家鄉雙湖峪鎮“圍剿”陜北紅軍,在不到兩年的駐防中先后指派他的兵士或者本人親自動手殺害不少紅軍戰士和無辜群眾??谷諔馉幊跗?,艾捷三積極抗日,身先士卒立有戰功,但不久因國民黨消極抗日,艾也走向反動。經高建白引薦參加了軍統組織,主持制定了進攻陜北的作戰計劃,充任了還鄉團隊長。1943年提任84師副師長,一年后調任新二師副師長。1947年為了配合國民黨胡宗南進攻陜北又來綏德充任城防司令并任專員。寶雞解放后逃往蘭州,后到青海組織土匪隊伍與人民為敵,全國解放后被抓獲,1954年被鎮壓于綏德。

                 賀連城(1890—1958)民主人士。米脂城南關人,思路敏捷,愛好詩詞、書法。辛亥革命前在三原宏道書院讀書,后入北京政法大學。曾任榆林道尹公署科長、延長縣縣長、國民黨86師軍法官、甘肅涼州禁煙局長、寧縣縣長、陜西省政府秘書、米脂縣教育科長等。在舊政權中反感逢迎,不愿貪贓枉法,延長、寧縣兩任均負債而還;擔任軍法官時,厭惡對“犯人”嚴刑拷打,棄職回家。受杜斌丞賞識,舉薦為省政府秘書,受杜影響并與一些共產黨員往來,民主思想漸漸濃厚。后在家鄉任職,擁護共產黨抗日主張。1941年,當選縣參議員,出席陜甘寧邊區二屆一次參議會,選為邊區參議員,對教育工作頗有見解,后相繼出任邊區教育廳副廳長、廳長。他信賴共產黨,為邊區政府書寫新年對聯,有“撼山易撼共產黨難”之句。建國后,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司法部副部長,1952年加入民主同盟,1954年任陜西省司法廳副廳長、廳長,1958年12月病逝。

                 高桂滋(1891—1959),字培五,定邊人。幼入私塾,后因貧輟學,曾做徒工。清宣統3年(1911)經其姊丈鄭思誠介紹加入同盟會,翌年入陜西講武堂。民國3年(1914)畢業回籍,組建縣保安隊,任隊長。未幾,率隊剿滅長期危害地方之慣匪楊殼子,聲大震。陜北鎮守使井岳秀于民國八年(1919)改編定邊縣保安隊為騎兵連,任高為連長,調駐綏德。10年(1921)7月,井岳秀偵知其有異志,意欲派兵圍討。高聞訊倉促發動兵變,將井部駐綏德騎兵第3連繳械,率300余眾西走三邊。并派兵追擊,高部潰散,僅8人跟隨,輾轉至平涼,投隴東巡防軍幫統張兆江。11年(1922)井岳秀呈陜西督軍陳樹藩,行文甘肅,要求引渡高桂滋。高被扣押。得張兆江高級幕僚受云亭相救,棄官偕行,經西安至河北投胡景翼,胡委以騎兵營長。經胡向井岳秀講情,了結綏德兵變案。13年(1924),高為國民二軍獨立團團長,在京謁見李大釗,表示擁護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翌年升任國民二軍第三補充旅旅長。16年(1927)春,在淮陰樹青天白日旗,就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八師師長。同年5月,武漢國民政府委高為暫編19軍軍長,后改為第47軍,參加第二次北伐戰爭。戰后,蔣介石為消除異己,將高部縮編為第133旅,后改獨立第10旅,開赴山東,歸陳調元指揮,駐防莒縣、諸城、棗莊、安丘一帶。時馬鴻逵、劉珍年、范熙績、任應岐等蟻集山東,與商共謀反蔣,并派人往汪精衛、于右任、唐生智、閻錫山等處聯絡。陳調元對高虛與蛇委,暗將此情報告蔣介石。蔣于19年(1930)春,擴編高部為新編19師,以安其心,陰令陳調元包圍高部,予以殲滅。馬、劉、任等人聞訊后畏而食言,反戈相向,高桂滋孤軍奮戰于魯南,終因寡不敵眾,被陳調元、陳耀漢、馬鴻逵、范熙績諸部圍困莒縣、諸城兩地。高堅持8個月后得地方紅槍會相助,突圍北撤,渡河入晉,駐防平定,改番號為正太護路軍第一師。

                 20年(1931)7月,石友三附粵、桂系軍閥及國民黨西山會議派反蔣。高部隨商震出娘子關攻石友三后路,大捷,補充石部敗兵2000人。經張學良通融,蔣編高部為陸軍第84師,駐防邯鄲。23年(1934)11月,高部奉調返回陜北剿共,在與紅軍多次作戰中屢屢受創。為保存實力,也有感于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所提出的“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張,遂與中共秘密達成6條協議。25年(1936),與湯恩伯、何紹南捐資修筑綏德無定河19孔石橋,長190米,取名永定橋,并多次參加修橋勞動。26年(1937)7月中旬,升任17軍軍長,高率師渡河東赴抗日前線。8月17日,高部呂曉韜團于井兒溝全殲日軍1個團,敵酋滕井失坐騎戰刀,僅以身免。20日,高部艾捷三團又于喜峰口殲敵騎兵1隊,步兵1個團,兩役俘斃敵軍千余。不料兩翼劉汝明放棄張家口,湯恩伯南口慘敗,致17軍位置突出,遂撤至長安嶺、沙城一帶,成為退軍后衛。21師及97師因屬國民黨嫡系,撤退時,均不遵令而去。17軍僅存84師一個師兵力,渡桑干河后,撥歸第二戰區閻錫山指揮。循蔚縣、廣陵大道,節節防御,在靈丘火燒嶺與日寇激戰4晝夜后,于9月21日退入平型關。高部在團城口布成30里正面防線,與八路軍115師互為左右翼,高派部隊挑斷入關公路,敵鈴木師團及坂垣師團輪番攻擊,高部與八路軍115師相配合,激戰5日6夜,重創日軍。因自身傷亡慘重,退守忻口。嗣后,忻口、娘子關、太原相繼失守,17軍退駐晉西。27年(1938)春撥歸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指揮。在太岳山區建立根據地,采取游擊戰術,轉戰年余。28年(1939),高部參加中條山戰役,駐防恒曲。中條山戰役的失敗,撤退中與主力失去聯系,高桂滋軍部至申家溝與敵遭遇被沖散。偕數人隱身山中。時日寇懸償10萬元搜捕高桂滋。17軍主力,派便衣尋高。雖未見人,也未聞軍長遇難消息。適遇一陣亡伙夫,體形似高,即掩埋做墓,插木牌故寫“陸軍第17軍軍長高桂滋之墓”以惑敵。敵軍信高已斃,報載消息,并附照片,不再搜捕。高得群眾掩護,輾轉月余,脫險歸來。部隊突圍渡河,駐防新安。后調澠池,擔任河防,高兼中條山游擊總司令。32年(1943)調駐甘肅固原后,杜斌丞至固原避難高處,醞釀成立“西北民主聯軍”,不果。34年(1945)高奉調入重慶陸軍大學將官班受訓時,經章伯鈞介紹秘密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箲饎倮?,蔣介石對17軍兩次縮編,繼而發表高為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旋改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部隊由原在山東叛高投蔣的何文鼎接管,釋高兵權。此后,高遷西安玄風橋私邸,深居簡出,受到胡宗南特務的監視。友人戲稱其為“高級犯人”,高則說:“寧為高級犯人、不做人民罪人”,并常以此論勸囑舊部軍官。高夫人葉慧珍曾為中共地下黨員楊曉初存放電臺。高掛滋本人也與楊曉初過從甚密,掩護楊曉初開展活動。在楊遭險時,為其辦護照,贈手槍,使楊曉初身著國民黨軍服,佩少將銜,偕其妻平安轉移赴滬。36年(1947),胡宗南大舉進攻延安前,擬任高桂滋為前線總指揮,高婉辭不就。9月蔣介石為拉攏起見,指定高為國民黨四中全會中央候補委員。10月,杜斌丞被胡宗南、祝紹周殺害,高悲憤異常,輸資托白伯英理其喪葬。38年(1949)夏,高被胡宗南裹脅飛往漢中,借口夫人有病,徑去重慶。欲攜眷赴香港,事泄未能成行。重慶解放前夕,高同棄職來渝的任之勛避入長江東南岸外國人醫院,得免逃臺之行。新中國成立后,高桂滋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西北農村工作部副部長。朝鮮戰爭爆發后,捐獻飛機一架。1954年高被選為全國二屆政協委員。1959年元月9日病逝于北京。高桂滋不嗜煙酒,勤學習,喜詩詞,善書法,有儒將風。對鄉里樂于解束,三邊外出就學青年多受其惠。民國17年(1928),陜北亢旱民饑。高捐助銀洋萬元,派副官返安邊賑災。翌年,又撥助銀洋2000元,委托鄉紳籌建安邊職業學校,24年(1935)春回鄉祭祖時,輸資擴建安邊小學。

                 高桂滋原配范氏,早歿無出。繼室董氏也病歿。民國1O年(1921)續娶葉慧貞。向居西安,西安解放后,曾捐資興辦幼兒園一所。任西安市政協委員,1981年病逝。

                 石英秀(1891—1934),字子俊。靖邊鎮姬家坯子人。幼時家貧,曾入私塾念書3年。與表弟尚梁貴等至南山荒草灘“混事”,混起20余人。未久,石用計收編一股全副武裝的流匪,石派尚英貴等暗殺匪首赫老二,又整頓隊伍,兵員增至60余人。1925年,駐扎在靖邊的任和亭營收編石部,封其連長。1926~1927年,石先后將擾民流匪趙有祿、楊猴小驅逐出境,石身材魁偉,雙目炯炯有神,群眾稱他是“敢吞土匪的大眼壯漢”。1928年,石部被編入陜西騎兵旅2團。是年,靖邊年饉,石資助縣長牛慶譽銀洋1千元,賑濟災民。1929年,石部調防靖邊寧條梁。同年被寧夏蘇雨生收編,任為旅長。為擴充實力,石多方招兵買馬。陜北共產黨組織借機派人加入石部從事兵運工作。1931年蘇雨生率兵攻打寧夏,失敗,投奔馮玉祥。石未去,駐軍下馬關、中衛一帶。不久,馬鴻逵于寧夏將石妻扣留,要挾石投降。石拒不歸服。馬鴻逵不愿樹敵,釋放其妻。同年,石部被蘭州雷中田收編,石任旅長,駐防定西、靜寧。駐隴期間,石與隴地馬鴻逵部關系甚好?!熬拧ひ话恕笔伦兒?,陜西行轅主任楊虎城派杜斌丞到石旅親察,辯其優劣,后收編石部為陸軍新編11旅,石為旅長。石旅各級官員多是陜北人,軍中有一批共產黨員。謝子長曾任該旅副旅長,高崗、楊霖曾任連長,康健民、?;瘱|、李樹井等也先后進入石旅。石英秀染有吸食鴉片嗜好,戒煙后患病,1934年在北平病故。

                 李子洲(1892—1929)名登瀛,字子洲,筆名逸民,出生在綏德縣城一個小手工業家庭。父李元貞,是個銀匠。李子洲1917年獲得地方公費資助,入北京大學哲學系,6年后畢業,李子洲進北京大學后,受陳獨秀、李大釗的思想影響,開始接觸馬列主義,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李子洲是示威游行大會的主席團成員。這以后,參加了李大釗同志發起組織的馬克思主義小組和進步團體“新潮社”。1922年初,由李大釗、劉天章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李大釗的直接領導下,他與劉天章、魏野疇一起,組織了陜西旅京學生革命團體“共進社”,創辦了《共進》半月刊。1923年夏,李子洲從北大畢業回陜,在三原渭北中學任訓育主任兼國文教員,次年春,應杜斌丞先生之聘,任榆林中學教務主任。秋冬,任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校長。
              李子洲擔任綏德師范校長后,聘請了楊明軒、常漢三、王懋廷、田伯蔭、韓叔勛等進步知識分子來校任教。李子洲在綏師組織了共進分社,向學生推薦《向導》、《中國青年》、《政治生活》、《共進》等革命書刊。組織了學生會學科討論會、講演會、辯論實習會、文藝演習會和陜北青年社,出版《陜北青年》刊物等,使學校的政治空氣和學習熱潮空前高漲。他還親自為學生講解《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淺說》、《社會主義淺說》、《共產主義ABC》等馬列主義著作。李子洲到綏德四師時,該校黨員只有他1人。不久,王懋廷、田伯蔭分別由北方黨組織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受命在陜北發展黨組織。在李子洲領導下,1924年11月創建了陜北第一個黨團混合小組,1925年初擴大黨團混合支部,李子洲派王懋廷多次去榆林中學,將劉志丹、王子宜等人吸收為黨、團員,成立了榆林中學黨團支部,又協助呼延震東在省立延安中學發展黨的組織。他還領導成立了陜北學生聯合會。1925年春,李子洲組織了“陜北國民會議促進會”,本著國共兩黨建立統一戰線的方針,創立了國民黨陜北特別黨部和陜西臨時省黨部,幫助建立了綏德、榆林、延安等縣的國民黨縣黨部,選派一批強有力的共產黨員充實各縣黨部機構。李子洲開始重視軍事問題。他與楊虎城將軍關系很好。當楊虎城從榆林南下到達綏德時,子洲以個人名義宴請他,鼓舞楊虎城積極參加反帝反軍閥斗爭,并從四師抽派了一批學生前往楊部學習軍事。中共北方區委幫助馮玉祥籌辦軍事政治學校時,子洲又給該校輸送了一批學員。1926年12月,黨調子洲到西安擔任了國民黨陜西臨時黨部組織部長,并參與籌建國民聯軍駐陜總部和創辦中山學院。第2年2月,中山學院成立,子洲擔任了副院長兼總務長,并經常給學員講課。1927年2月,中共陜甘區委在西安成立,子洲任組織部長。他和魏野疇同志主持召開了陜甘區委第一次代表大會。以后不到半年,全省農會會員達70余萬人,黨員發展到2400多人,40多個縣建立了黨組織,各地的工會、農會、小學教師聯合會、西北青年社等組織如雨后春筍?!八摹ひ欢狈锤锩兒?,他轉入地下秘密活動,擔任了中共陜西省常委兼組織部長。由于省委同中央的聯系中斷,子洲化裝成商人親赴武漢,向黨中央匯報請示工作。子洲到武漢時,正值中央召開“八七”緊急會議,會議一結束,由張太雷向子洲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并聽取了子洲的詳細匯報,對陜西工作作了具體指示。李子洲攜帶著中央發給陜西省委“八七”會議的文件迅速返回,主持召開了陜西省第一次擴大會議。會議總結了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批判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并確定了貫徹執行“八七”會議精神的九項決議案。會議選舉新的省委領導機構,李子洲當選為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兼軍委書記。由于省委書記在會上受到批判,繼任后態度消極,省委的實際工作由子洲主持。1927年秋到1928年春,李子洲一度代理中共陜西省委書記,領導和部署了震動陜西的清澗、渭華等地的武裝起義。1928年秋,李子洲擔任了中共陜西省委代書記。1929年2月2日,由于叛徒出賣,李子洲被捕入獄。陜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裝著來“看望”李子洲,企圖軟化他。李不為所動,宋問李為什么策劃“暴動”時,李說“一是你們省政府門前的石獅子是吃老百姓骨肉的,二是你的警堂木是為帝國主義服務的?!庇捎诶钭又拊讵z中遭到精神和肉體的摧殘,于1929年6月18日病逝獄中,時年37歲。1942年,李子洲烈士靈柩由西安移回綏德城,安葬在北門坡下大路旁,墓前矗立起一座由花欄墻圍起的塔式紀念碑,朱德為墓碑題寫了碑名:李子洲烈士之墓。毛澤東主席在墓碑上題了詞:陜北共產黨奠基人。經陜甘寧邊區政府批準,將原綏德縣立圖書館改名為“子洲圖書館”。1942年8月30日上午10時,綏德各界隆重舉行了“子洲圖書館”成立大會。毛主席為:“子洲圖書館”題寫了館名,綏德專署制了一塊大木匾,把題名刻寫在木匾上,懸掛在圖書館大門上。1947年胡宗南進犯綏德城時,這一木匾被破壞,1948年林伯渠重書館名,至今沿用這一手跡。1944年初,根據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經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批準,將原中共西川辦事處取名為子洲縣。1980年鄧小平為付印出版的《李子洲》一書題寫了書名。

                 霍靜堂(1892—1972),名致遠,清澗城人,是省內名老中醫?;舫錾谥嗅t世家,祖父、伯父皆有醫名,18歲時,隨兄瑞堂正式學醫。飽讀中醫經典,精通岐黃脈理。民國24年(1935),赴西安參加西京警察局舉行的國醫考試,獲第2名,準許以“國醫”掛牌行醫。1940年,被選為陜甘寧邊區參議員。建國后,任縣醫院副院長、陜西省政協委員、中醫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先生行醫60年,擅長于內科、婦科,尤精于脾胃病治療。他認為:“治病必求其本,人之本有二,先天之本在腎,后天之本在脾。脾為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母肥子壯,百病不生”。還強調“飲食宜清淡,不宜厚味油膩;宜溫和柔軟,不宜生冷干硬”。又說:憂思郁怒不能食,食之氣結;熱饃不急食,食之氣逆;生冷干硬不可食,食之損胃;過饑過飽不可食,食之不化”。對飲食方法總結為“慢嚼細咽,飲后散步,怒不飲酒,醉不冷臥,夜不飽食,病必忌口”。先生重視人才培養,曾舉辦中醫學習班4次,學生遍及榆林、延安、關中等地。他的行醫宗旨至今為學生銘記:“心正意誠勤為醫,不攀富貴嫌貧賤”,“不投所好輕談笑,仔細診斷慎用藥”、“仁人之心不可忘,貪財好利不可取”。先生終年80歲,足跡遍布陜北數十縣,享譽陜甘寧蒙晉。遺憾的是先生早年忙于治病,未及著書,所書臨床醫案,也在“文革”中散失。

                 李承藻(1892—1960),陜北著名書法家,字芹村,米脂城西街人。家貧,少年時在外祖父王壽昌家讀私塾。民國初年,官費留學日本。以第4名考取名古屋大學,回國后短期擔任米脂縣立小學、榆林中學、綏德師范、山西汾陽中學等處教員。少年時受外祖父嚴格要求,每日規定書寫300字小楷,3張紙大字,終年不輟。他先習歐、虞,后習二王、李北海及鄭文公、張黑女、史晨諸碑,真、草、隸、篆無所不能,尤工隸書,普通人難識的鐘鼎古文,也能流暢揮寫。其書法與綏德高鳴九齊名,但風格各異;字體間架清新奇竣,筆力剛健,秀而不媚。出名后,仍勤奮練習,用黃土調糊當墨,禿帚作筆,在地上懸肘寫字,縣內官商富族多請他書寫楹聯條幅??箲饡r期,縣民主政權建立后,紳士民眾請他題寫“政在新民”四字匾額,贈縣政府懸于廳前。他還愛好治印、繪畫,人物、山水、花鳥皆通,以山水見長,用筆濃淡相宜,楚楚生色。李恃才傲物,不趨權勢,也不善交際,為人書寫,若一語不合,即擲筆而去。平素多牢騷,言語間與人爭高論低。為富戶寫字,主人多用鴉片酬謝,漸漸習染惡癖,嗜毒成癮。終于磨滅志氣,潦倒一生,1947~1948年,寓居北京延安會館。北京解放前夕,隨人流落臺灣,不善仕農工商,寄人籬下,寫字混日。據傳有《風乘小影》300則遺留。

                 張登閣(1893—1946)字相臣,府谷縣人。晚清秀才,民國初年于榆林殖邊學校畢業后,先后就讀于北京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系、保定講武堂炮科。講武堂畢業后返回府谷,籌建民團,任府谷民團團長。供職不久,因與大豪紳甄某等哥老會頭子不睦,便棄職出走河南,任高桂滋部炮兵營長。一年后因故返回陜西,出任佳米綏清吳5縣禁煙局長,接著又改任為府谷縣建設局長。因怒打侵吞教育經費的前府谷教育局長吳某和貪贓枉法的蘇某,被縣政府關押刑訊。后越獄轉赴河南開封,面見馮玉祥將軍,隨即放任河南安陽縣(一等縣)縣長。張上任后積極推行國民革命北伐時期的新政。一次,因修路拆毀了當地一個土豪的墓碑,張先生被其上告。不料省里來員處理此事時竟與原告沆瀣一氣,竭力袒護其惡霸行徑。登閣向來心不容邪,更容易激動,便揮拳怒打省里來人,張因之被免職調省查處。后雖昭雪,但卻改任了林縣(三等縣)縣長。上任不久,便辭職返府,出任府谷縣財政局長。一次,榆林鎮守使井岳秀向府谷攤派公款30萬元,張堅決主張其中的一半由縣內富商豪紳負擔,因此激起富商豪紳對他的極端仇視,他們先是收買雇用數十名打手高呼“打倒張登閣”的口號沖到縣政府公堂欲痛打張,在史縣長等眾人的喝令周旋下未遂,繼而羅織罪狀多次上告,張被免職。隨后,張前住河北投方振武部隊,參加了著名的喜峰口抗日戰役。不久,方振武、吉鴻昌在張家口創建抗日同盟軍。張出任同盟軍第一師師長,曾率部參加了收復日偽占領下的察北重鎮多倫的戰役。當時,抗日同盟軍得不到蔣介石政府的承認和支持,經費奇缺。張毀家解難,得3000余元,捐獻給抗日同盟軍。后來,同盟軍被蔣介石武力解散,張登閣等被扣于國民黨北平行營宋哲元總部。不久被遣回。張兩手空空地回到府谷后,為維持生計,只得變賣家產,土地幾十畝及地毯、懷表、皮箱等物。到后來,連他十分喜愛的《百子全書》、《辭源》等書籍字畫也一一變賣以養家糊口??谷諔馉幦姹l后,張毅然將18歲的兒子送往抗日前線,后犧牲。1946年1月,張登閣辭世。

                 常漢三(1893—1943),名士杰,字漢三,1893年3月22日出生在綏德縣常家溝村一個農民家庭。1913年考入西安三秦公學。1914年,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0年,經蔡子明先生推薦,常漢三到緬甸仰光華僑學校任教,回國后任陜西省立第一師范、私立咸林中學教務、訓務主任等職。1924年應李子洲校長的聘請,與楊明軒一起來綏德,擔任了陜西省第四師范學校訓育主任。楊明軒任教務主任。這3人在群眾中都有很高的威望,被稱為“綏德三杰”。

                 他在綏師任教期間,受到共產黨員李子洲、王懋廷、田伯蔭、何寓礎等的宣傳感染,于1926年秋,與楊明軒一起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底,李子洲離任后,常漢三接任綏師校長,并擔任了學校黨支部書記。1927年8月4日,中午,應高伯定之請,常漢三、羅端先,蔡南軒、關中哲、雷五齋、杜少西,還有縣長韓卓儒,都在高家吃飯。一會兒,有幾個士兵向里窺探,隨著進來一個國民黨軍官,向韓縣長、常校長寒暄一番后,拿出省長宋哲元的一紙公文,下令將蔡南軒、關中哲予以“正法”。根據這一指令,當即將蔡、關、雷五齋、趙少西4人拘留起來,同時有人報告,綏師被國民黨軍隊包圍了。常漢三聞訊后,立即趕回學校,站在包圍搜查的士兵和被搜查的師生中,拍著胸膛大聲宣布:“學校沒一個共產黨員,若有一個共產黨員就槍斃我!”國民黨軍官在常校長宣布之后,只說了聲“學校搜查過了,也沒什么?!辈莶菔請?。但被拘留的4教師被逼離開綏德,四師被查封。常漢三也被約法三章(三年不準離開綏德;不準在教育界任職;找三家商號作保),離?;亓思亦l。1930年初,應省教育廳長楊明軒之請,前往西安,擔任了省教育廳督學。1932年任漢中第二女子師范學校校長。1937年初,常漢三擔任了三原縣縣長,這期間曾秘密為八路軍支援軍服500多套,受到彭德懷的贊揚。1938年,奉黨的指示,常漢三與楊明軒等打入國民黨的第38軍,在官兵和民眾中間做抗日工作,深得軍長趙壽山賞識,從此雙方結為好友。不幸是常漢三患了咯血癥(肺結核),在趙壽山的關懷下,于1940年前往趙壽山的家鄉戶縣,整頓趙壽山出資私立的善慧小學,并吃住在趙壽山家里,休息養病。稍好后,1942年擔任了38軍軍部軍法處長。1943后9月8日,在河南省滎陽縣蘇寨村病危。常漢三把僅有的一個金戒指送給他的勤務員,其他衣物全送給朋友作為紀念,并要求不要給他另制壽衣,就穿身上的抗日軍服,死到那里就埋到那里。下午1時,常漢三安詳瞑目,時年50歲。常漢三逝世后,友人趙壽山派人扶靈安葬在華山腳下,并在常漢三遺照上題了字:予友常漢三平生公明,勤廉持正不阿。楊明軒奮筆疾書了《綏德常漢三先生墓志銘》,請蒲城有名隸體書法家王菊人先生書丹,由匠人精刻在一塊大理石上。1945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出資并派人協助家屬,將常漢三靈柩由華山腳下移回家鄉常家溝村。

                 李寶忠(1894—1954)字健侯,父蘊華為清末進士,曾在四川做官。他生于四川,18歲返回米脂,放浪形骸,人稱“李三少爺”。壯年時曾游歷山西河北等地,歸家閑居,讀史、繪畫、悠閑度日收集披閱了多種正史雜書、稗官筆記、州府縣志,萌發為同鄉明末農民領袖李自成立傳的念頭。便于1926年動筆著書:以李自成生平事跡為主干,穿插黎民疾苦、明廷政事,撰寫成一部40回本38萬多字的歷史小說——《永昌演義》,為書稿出手,經過4年苦心經營,3易其稿,6次抄繕,甚至不惜賣掉部分田產。1942年,書稿手抄本由李鼎銘帶到延安,毛澤東主席讀后提出客觀評價,建議以新的歷史觀改寫,因多種原因未實現。1934年,李應聘參與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米脂縣志。建國后病亡于西安。1984年,《永昌演義》由新華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分別出版,發行全國。

                 吳滿有(1894—1959)橫山石灣鎮麻地溝人。出生農家,體壯有力。1928年大旱,他攜妻女背井離鄉逃荒到延安的吳家棗園,租種土地度日。1935年冬,紅軍到了延安,吳滿有分得了土地,自種自吃,生活開始有了盈余。但翻身不忘本,積極多打糧支援邊區。1941年,他共種33畝地,交公糧14.3石,草1千斤,還買公債150元、公鹽代金665元。因此,延安召開勞動英雄大會,會上被授予勞動英雄稱號,王震將軍還送給他了一頂氈帽。從此,吳滿有成了新聞人物,介紹他的文章,以他為主體的詩歌、陸續出現,于是獎狀、獎品、獎章等榮譽不斷。邊區政府號召“向吳滿有看齊”,各縣也開展起了轟轟烈烈的學習吳滿有運動。他出席各種會議,并接受毛主席的委托,讓兒子毛岸英在他身邊鍛煉。

                 大生產運動中,他去南泥灣指導播種,并陪同旅團首長察看莊稼,親送自己的兒子參軍。1947年2月又隨延安各界去呂梁前線慰問,同陳賡同志歡晤,旅長周希漢還以司登式手提沖鋒槍一支相送。就在這年胡宗南向邊區大舉進攻,吳滿有參加了西北野戰軍,擔任縱隊民運部副部長,隨軍轉戰于陜北和關中。1948年7月,吳滿有在寶雞戰斗中被俘,而7月20日國民黨中央社即播發了他脫離共產黨的聲明,變節自首,使這位顯赫一時的勞動英雄名氣大敗。南京解放后,他回到延安。1959年3月病故。

                 王光蔭(1894—1939),字雪樵,號一筆居士,神木城關人,肄業于北京法政大學,曾任北洋政府農商部主事,陜西督軍李根源秘書、府谷麻地溝縣丞等職。因與當局政見不合,1924年退隱家鄉,竭力宣傳新文化,倡導女子放足。后以駐軍騎兵旅長高志清代表名義出游南京、西安等地,直至1930年才賦閑家居。王光蔭矢志書法,自幼臨摹各家字帖,后來遍游各地,飽覽古今名家墨跡,揣摩溶揉達30余年,融魏隸于一爐,所書古樸自然,形神俱佳。1936年赴北平筆會,名列第7,在陜與李棠、于右任齊名,其墨跡皆署一筆居士、寒鴉、默庵、雪山樵夫等,留傳于北京、南京、內蒙古、榆林、神木等地,被人們所珍藏。王光蔭學識較豐也嫻于詩文,然不輕于寫作,所書屏聯多前人佳句,間有自撰者,如:“寧與漁樵為小隱,不隨鶯雁逐波塵”等,表露了他不甘隨波逐流,卻又找不到光明的矛盾心理。1939年病故于內蒙古扎薩克旗,終年45歲。

                 高協和(1896—1941)原名增儉,米脂城西街人。1911年入西安陜西高等學堂。1915年東渡日本,考入慶應大學,畢業時獲學士學位。1919年歸國返鄉,不久,赴天津作《益世報》、《庸報》編輯。1927年擔任河北《民國日報》天津分社社長,1930年前后,任華北水利委員會秘書、唐山交通大學、北平法商學院教授。日寇侵華,離天津返回陜北。1934年夏出任復建的綏德師范校長。他愛護學生,治校嚴謹,作風民主,主張學術自由。學校發給學生的津貼費常發生困難,便親自出面奔走,籌集資金,免除貧寒學生失學憂慮,深受師生敬重。1935年夏,國民黨反動派大肆搜捕革命青年,借口在學校發現反對綏德專員杭毅的傳單,脅迫校方清理共產黨員,高協和嚴詞拒絕,杭毅惱羞成怒,密告省教育廳免去他的校長職務。他以“名不虛立,士不虛附”為立身格言,他不拘形骸,慣于舊帽舊鞋,安步當車,人們說他是“布衣俠風”。1937年任陜西省政府參議后,不愿攀附國民黨貪官污吏。疾首時局,常常借酒澆愁,酒后“縱橫古今,褒貶百代”,評議政事,當政者十分惱火,致使家境日益窘迫。1939年送家屬回米脂,曾在延安拜會毛澤東等。1941年秋,赴西安醫治肺病,無效而亡。臨終賦詩:“秋雨連綿逆旅愁,午夜猶思人間苦;病軀昂首向北望,戰馬長嘶解民憂?!睂伯a黨寄予厚望。

                 高冠杰(1897—1944)字偉伯,銅川煤礦第一任礦長,米脂西街人。先在西安三秦公學留日預科就讀,1924年赴日本留學,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采礦冶金系。1928年回國,在焦作李河煤礦任工程科長,平易近人,注重礦井安全,關心礦工疾苦。一次為本礦領工資,路遇劫車,攔路者見他在車上,立即放行。

                 1937年,閑居北京的高冠杰回陜西省作省建設廳技正。次年開始參與同官(今銅川)煤礦的勘探設計與籌建工作。1939年9月30日受聘為同官國營煤礦第一任礦長。滿懷“實業救國”的理想,四處奔走,為新建煤井購置鍋爐、發電機、絞車等先進機械設備。在開新井的同時,接收、恢復、改造原有私營小煤窯,使三里墩、五里鋪、七里鋪、史家河、小河溝、灰堆坡等處迅速興旺起來。他廣招人才,先后從焦作、登封煤礦和隴海鐵路局聘請了胡備三、孫冠英等一批工程技術骨干。發現出校不久的孫肅燦頗有才干,即委托技術重任。后來,孫因人事糾葛打算離礦,他又再三挽留。同官煤礦1940年產煤僅2萬余噸,1944年已達17萬噸。他為人正直,簡樸廉潔,對上不阿諛逢迎,對下不拿架子。同官紳士、小煤窯主寇聰僧等人提議在西安贈送他一處宅院,被婉言謝絕;始終把家安在妻家。他經常親自下礦檢查安全設施。52歲時因積勞成疾,病逝西安。遵照他的遺愿,靈柩運回同官,出殯時工人停立路旁,含淚送葬,場面悲壯,后工人自發集資在礦部公路邊建亭立碑紀念他。

                 白明善(1897—1932)字樂亭,號復,清澗高杰村人。1923年考入綏德師范,1924年10月加入共進社,積極協助李子洲等籌建陜北青年社,被推選為該社負責人,創刊了《陜北青年》。是年冬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轉為共產黨員,1925年夏,赴上海大學深造后,在中共中央發行部工作,負責印發了《馬克思主義淺說》和《無產階級政黨之建設》。1926年8月20日,被派往黃埔軍校政治部宣傳科工作。此間,馮玉祥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擊潰了劉鎮華部對西安8個月的圍困,白明善即被調往馮部國民聯軍總政治部參加《新國民軍》報的編輯、出版工作。出席了陜西省第一次農民協會代表大會。1927年7月,奉省委指示秘密離開西安,任清澗駐軍石謙旅的軍支部書記。農歷8月I5日,石謙遭陜北軍閥井岳秀暗殺,他即與謝子長、李象九等率部千余人在清澗起義。義軍攻打宜川失利,至交口鎮又遇強敵,白腿部中彈。幾經周轉,往山西汾陽教會醫院治療。1928年4月,被中共陜北第一次代表大會推選為陜北特委候補委員兼綏德縣委書記。1929年2月,在陜北特委擴大會議上,被選為執委和常委,兼任米脂縣委書記和三民二中支書,時值陜北饑荒,即領導饑民進行反饑餓斗爭。四五月間,主持了在榆林紅石峽召開的陜北特委擴大會議,糾正了特委代書記楊國棟的右傾錯誤。1930年在家養病,病愈后奉命赴天津、北平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31年元宵節之后,在清澗城親戚家,因叛徒告密被捕,解往榆林,被處以絞刑,時年36歲。1945年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被列入《中國共產黨死難烈士英名冊》。

                 田作勤 高尚信 田作勤原名振業(1907—1931),高尚信,又名志誠(1909—1931),兩人均畢業于第四師范(即綏師)為同窗好友,都為共產黨員。民國19年(1930)臘月,田作勤與綏德的高岐山、河北的王慶恒等幾個共產黨員一起回到安邊。時安邊駐軍系榆林鎮守使井岳秀所屬高志清騎兵師的張鴻儒團。張氏父子,恃權仗勢,為非作歹,草菅人命。作為安邊地下黨組織負責人的高尚信,久有除奸之志,只因力量單薄,未能大動。田作勤等人到來,高尚信喜出望外。遂積極策劃,周密部署,欲以兵變方式,瓦解張團。

                 為了籌集活動經費,田作勤典賣了家中的田產,與高尚信利用拈香結拜等形式,經兩個多月的積極活動,做通了張團內不少官兵的工作,就連張鴻儒的勤務兵李廷甫也答應在兵變時親手干掉張鴻儒。但是,兵變前夕,李廷甫動搖,遂向張鴻儒告密。20年(1931)3月29日1O時許,張廷芝、張廷祥弟兄分頭出動,將田作勤、高尚信逮捕。李廷甫知道的張部班長雷士五、張廷祥的勤務兵馬某也同時被捕。敵人將田、高拉到團部。張鴻儒威逼利誘許以高官厚祿,要他們供出同謀者。田、高二人表現了共產黨人的凜然正氣,歷數張氏父子為非作歹、殘害百姓的罪惡事實。張鴻儒惱羞成怒,將田作勤、高尚信等拉到祖師廟院,吊在木瓜樹上,命令士兵用香把子蘸油燒,用烙鐵烙,用鞭子抽。田、高二人未供一詞。下午2時許,田作勤、高尚信等4人被槍殺于安邊西門外。1945年10月,駐守在安邊的國民黨新1軍第11旅通電起義,安邊和平解放。經三邊分區行署專員吳志淵批準,追認田作勤、高尚信為革命烈士。

                 高吉人(1899—1979),祖籍米脂,父輩遷于靖邊王渠則。黃埔軍校畢業。1940年,高遷任至國民革命軍200師副師長。未久,200師赴緬甸抗日。一次戰斗中,師長陣亡,后該師至印度,高接任師長。同年,復赴緬甸。在一次殘酷的反殲滅戰中,高部痛擊日寇,戰果輝煌。國民黨《中央日報》曾以“功立域外,譽滿臨邦—200師在緬抗倭獲捷”為題頭版頭條報道。高自緬歸國后,歷任第7軍副軍長,70軍軍長等職?;春鹨酆?,高化裝潛逃,經重慶至上海,攜眷屬奔臺灣。后歷任臺灣金門、馬祖駐防司令、臺北城北區駐防司令。高愛好書法、詩詞,在緬作戰中同鄉張漢光陣亡后,高曾作“健兒遠征是漢光,蘆船直指海東洋……”以表懷念。1979年,高吉人病故于臺北市。

                 馬師儒(1888—1963)教育家。字雅堂,楊家溝人。1906年進綏德中學堂。1907年考入上海同濟醫工學校。1913年到北京高等師范,畢業后留校任教。1920年去德國柏林大學專攻教育學、心理學,4年結業,獲教育博士學位。此期間撰寫研究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王陽明、顏淵等有關心理學論文,刊于德國教育雜志。隨后轉瑞士蘇黎世大學再讀哲學、心理學,鉆研裴斯泰洛奇教育學說。3年后再度獲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后相繼任上海勞動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北大學等校哲學、心理學、教育學、教育史教授。1933年在北師大將自己積存多年的德文教育雜志、教育專著19箱捐贈給校圖書館。1942年在,任西北大堂,文學院長時,因父喪從城固回米脂,路經延安拜會毛澤東主席,互相作了推心置腹的交談,他對毛敬意頗深。參觀延安后,應邀在抗日軍政大學公開演說,高度贊揚邊區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告別時,對邊區教育廳長賀連城暢談觀感,認為“邊區雖小,有新氣象”,“重慶攤子雖大,但有死氣,象個破落戶”,“中國大事已定,共產黨必勝”!

                 他的延安之行觸怒了國民黨當局,返校不久被免去文學院院長職務并被通緝。他書寫文天祥《正氣歌》以抒發自己的感情后被校方解聘。1946年,西北大學校長劉季洪鎮壓學生自治運動遭反對,國民黨政府迫于輿論壓力起用馬師儒任校長。因支持學生進步活動,抗議當局迫害學生,被國民黨特務視為眼中釘,后被迫辭職。1949年應四川大學之聘,赴成都講學。建國后,回西北大學任教。1954年起任西安師范學院、陜西師大教育系教授、教育研究室主任、校務委員會常委,后任西安市政協常委、中國民主促進會陜西省委員會委員。編有《中國近代教育史講義》以及《中國古代教育史》、《外國教育史》初稿。晚年仍勤奮學習,在日記中寫道“小子有何能?學愚公,辛勤,辛勤,莫負此心!”

                 曹穎僧(1888—1962)又名思聰,號“圁濱山人”,橫山縣響水堡人,精通西夏文字。父子正(字端卿),前清拔貢。穎僧出身書香門第,從小賴其舅父魚丕謨之教誨,又拜在名師齊登榜、馬永良門下,后進懷遠高等小學堂,繼而投考榆林中學。1909年經縣、府選送西安兩級師范深造,于1913年畢業歸來,適逢省都督府招收官費留日學生,穎僧以第17名被錄取。到日本后,就讀于東京私立政法學校,1915年肄業,3月間歸國。從上海上岸后見各列強租界林立,甚為痛心,于是,隔月余,再度去日,發奮攻讀,以求救國之道。此間,接觸了東京各階層人士,發起組織“學術研究會”,以探討救國方略。1917年7月下旬回國。返里后,躋身政壇,1918年即出任陜北聯合縣立中學監學,并開授法制經濟學。1920年再任陜北道視學,于1921年由省選送北京內務部地方自治模范講習所學習,半年后歸里任陜北地方自治講習分所教務主任兼陜北各縣自治監察員。1922年被選為陜西省議會第三屆議員,兼陜西省政府參議。1927年出任定邊縣縣長。1931年改任神木縣縣長。1932年,出任陜北公路工程委員會副委員長。1934年任陜北賑務委員會主席并兼任《橫山縣志》的編輯主任。1940年應聘為國民黨陸軍第86師司令部參事,兼職綏德師范學校史地教員。1942~1946年為綏師(校址遷響水)歷史教員,又兼定惠渠水利工程處協辦。1953年應聘為省文史館館員。

                 先生一生酷愛文史,積多年之功,為家鄉修纂了一部縣志,并著《延綏攬勝》,即使到了晚年,仍不知老之將至,著作不倦,還纂就了《西夏文史薈存》3卷存世。1962年3月,病重,在彌留之際還感嘆“出生于封建社會,成長于動亂歲月,報國有心,志猶未了”。

                 霍子樂(1898—1967),綏德城人,1937年12月,八路軍陳奇涵司令員率部進駐綏德,霍子樂積極倡導為八路軍募捐寒衣代金,并帶頭捐助白銀2000元,為全縣之首。1938年,日本侵略軍在黃河東岸炮擊宋家川,河防吃緊,霍子樂又倡導地方募捐抗戰資金,并帶頭同國民黨綏德專署專員何紹南斗爭,將籌集的2千元捐款全部交給陳奇涵司令員作為購買軍需給養之用;他又利用自己家中經營的商店,為八路軍購買布匹、代購糧草。1939年,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發出了“限制異黨活動案”的指令。何紹南如獲至寶,煽動地主欒文山組織請愿團,假借民意,向四處拍電報、發請愿書,要求八路軍撤出綏德?;糇訕贩雌涞蓝兄?,組織進步民主人士,起草了真正代表民意的請愿書,并電發重慶、延安及全國各地,說“共產黨抗日有功,對老百姓秋毫無犯,不該撤離”。由于霍子樂同陳奇涵、王震的關系密切,致使國民黨地方當局大為震怒。國民黨陜西省政府密電何紹南逮捕霍子樂;中共中央獲悉電文,通知綏德警備區保護霍子樂的安全。陳奇涵、王震將霍子樂在警備區里保護了40多天,才使何紹南的陰謀未能得逞。1940年,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建立三三制抗日政權,成立了邊區參議會?;糇訕繁贿x為參議員。此間,他根據陜北的自然條件,在《解放日報》發表文章,提出在陜北大力種樹、發展畜牧業和棉毛紡織業,搞活經濟,戰勝困難的主張,受到邊區政府的贊揚。新中國成立后,子樂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發現陜西優良品種“秦川?!睘l臨滅種,便在西北軍政委員會會議上提出“保護和發展秦川牛,解決耕畜困難,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建議,受到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的稱贊和支持。

                 霍子樂是一位無黨派民主人士,早在他求學于北京法政大學期間,就接受“新文化運動”和革命思想的影響。畢業回綏德,便同李子洲共同創辦了綏德師范,并擔任第一任綏德單級師范義務校長。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出于他對革命的同情和利用他同河南軍務幫辦公署的關系,曾積極營救、掩護過共產黨干部白壽康、齊渭川等?;糇訕窂?939年投身革命起,他曾先后任過綏德專署建設科科長,陜甘寧邊區政府委員,建設廳副廳長、廳長,農業廳長等職。全國解放后,他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畜牧部部長、西北軍政委員會辦公廳副秘書長,政協陜西省副主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陜西省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7年病逝于西安。1978年,政協陜西省委員會為霍子樂舉行了骨灰安放儀式,常黎夫致了悼詞,霍子樂的骨灰,現安放在西安市革命烈士陵園。

                 子樂弟仲年、元豐,早在青年時期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子濟仁,介智,女霍楷,濟正,兒媳劉云、王桓等均于1938年起先后參加了革命。I947年胡宗南軍進攻陜北,侵占了綏德城,霍子樂全家隨共產黨軍隊撤退。他的家被胡宗南軍隊放火焚燒,他在綏德城里的鋪面等被宣布為“匪產”。

                 鄧寶珊(1894—1968),原名鄧瑜,甘肅天水市人。從軍40余年,有政治眼光,被中國共產黨譽為:“著名的愛國主義人士”,“黨外親密的戰友”。鄧早年加入同盟會,1916年,在陜西參加了討伐袁世凱的斗爭。1918年他和胡景翼等革命黨人,在三原創立靖國軍,響應護法運動。1924年,參加了馮玉祥將軍領導的國民軍,擁護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1932年應楊虎城將軍邀請,出任新一軍軍長。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時,積極支持張楊提出的“八項主張”,擁護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并在事后竭盡全力保護楊虎城的安全。
              抗日戰爭時期,鄧寶珊出任國民黨21軍軍長,后改任晉陜綏邊區總司令,坐鎮榆林,駐軍與陜甘寧解放區毗鄰。他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與共產黨密切聯系,共同御敵,支撐北線抗日,維護邊區安全,并以民族大義為重,堅持抗戰。毛主席曾致信稱贊“八年抗戰,先生支撐北線,保護邊區,為德之大更不敢忘?!?

                 抗戰初期,為了便于聯絡,他在綏德設立辦事處,并指示部屬,“維護邊區到榆林的交通安全,保護往來人員和物資的順利出入”。中國共產黨多次派王震、南漢宸、楊明軒等同志來榆林與他聯系。1940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胡宗南從南西進攻陜甘寧邊區,電令鄧封鎖邊區,進行圍剿。他借故離開榆林,實行抵制。胡連連發電催促,他拒不返榆。皖南事變后,國民黨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王震司令來榆面見鄧寶珊,重申了“互助互讓”原則;毛主席致鄧親筆信,講明民族大義,他慨然接受,并積極活動,致使1942年陳長捷重兵北犯陰謀失敗。1943年國民黨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他電邀南漢宸到榆林共商對策。當蔣介石電令他繞道寧夏到重慶會見時,他有意經過延安,并停留多日,受到毛澤東、朱德總司令等人的接見??谷諔馉巹倮?,他對蔣介石悍然發動的反共反人民內戰,內心不滿。在與朱總司令信函往來中表示“只要有機會,當為人民革命事業盡一番力”。1948年底,平津戰役期間,他應傅作義先生電邀,到北平與傅共商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和平建議,擔任傅的全權代表,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并受毛澤東主席的邀請,檢閱人民解放軍。1949年,鄧寶珊受毛主席、周總理的委托,協助傅作義、董其武先生完成了綏遠國民黨軍隊和平改編任務,建國以后,任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1968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

                 曹仰漢(1900—1951),又名嗣參,國民黨員,中統特務,橫山鎮十里塘村人。自幼生長在地主階級家庭,1921年橫山一高畢業后,屢試不第,便借其家族勢力,于1929年當上了東塘老總。1931年,因協助縣長殘酷迫害共產黨人李紹膺有功,升任了橫山縣民團團總。1932年民團改為保安團,他任副團長。1934年兼任保安大隊副和鏟共義勇軍的大隊長。1934年10月16日,曹獲悉吳志祥外出歸來,便會同駐軍閻連長率百余人奔襲白家灣村,殺死了中共橫山縣委書記吳志祥并捉去了吳的大哥、二哥及兩個侄兒和吳妻張潔華,后來吳志保(志祥兄)在刑逼中致瘋,被判刑10年,其他人都遭殘害。1935、1936兩年間,曹先后率匪眾偷襲門漢墕、賀馬畔、侯山、八岔等地的橫山人民政府和紅軍游擊隊數十次,殺害共產黨員和游擊隊戰士8人,逮捕數十人,并強拉民夫,修筑碉堡,移民并村,親自督修王龍山、柴興梁、十里東塘、城關東街4個寨子,與游擊隊對抗。還將紅軍游擊隊長侯五、戰士謝生有等7人槍殺后,又割去耳朵示眾??谷諔馉帟r,兼橫山兵役科長、警察局警佐,民團副團長和中統調查員等職,因其鎮壓革命有功,當選為國民黨橫山縣黨部監察委員。他積極配合胡宗南軍隊進攻解放區,在橫山境內燒殺搶掠,設立特務組織,誘降三邊聯防騎兵團戰士8名,獲步槍8支,馬8匹、短槍2支。強拉橫山青壯年260多人給敵22軍補充兵員。1946年橫山解放后,曹逃到榆林。1947年曹引軍復占橫山。1948年2月,他在國民黨榆林專署領了20支步槍,13000發子彈,又買了8支步槍,5把手槍,被任命為橫山縣流亡政府的還鄉團副團長,收編馬鴻逵的殘兵敗將,與白煥亭帶領著整編的郭振華、王鳳羽兩個大隊400余名匪徒,狂喊:“茅草要過火,石頭要過刀”,企圖奪回橫山。3月間,這批亡命之徒突襲橫山城關區人民政府,打死游擊隊戰士3名,傷2名,俘去16名,獲槍20余支。后在橫山獨立營、游擊隊的奮勇還擊下,曹流竄北草地,帶領匪徒襲擾橫山各地,劫掠民間財物。并先后與獨立營在新廟灘、昌丈灘、雷龍灣等地作戰10余次,打死打傷游擊隊長劉振業、獨立營副營長景志昌等近百名。根據中國共產黨《關于時局的聲明》,共產黨員曹又參、吳生秀等多次寫信勸其棄暗投明,改邪歸正。但其毫無悔改之心。在榆林和談時,他又極力反對起義。當陰謀失敗后,便拒絕參加起義隊伍,而且將所部槍支私壓在爾林灘一帶,只身逃往包頭。途中又在高樂天處寄下手槍1支、步槍1支,準備伺機組織反革命暴亂。1951年5月7日,終被中共烏審旗委查獲歸案,于同年7月7日遣送回橫山。經人民法院判處曹仰漢死刑并沒收其全部財產。在1951年11月30日槍決。

                 曹又參(1900—1962)原名漢杰,人多從其字稱。橫山雷龍灣鄉大西溝人。就讀于橫山一高,繼進榆林六中,卒業于北京國民大學。1927年,因不堪忍受軍閥井岳秀的統治,毅然參加“倒井”運動。后事不諧,被迫投筆從戎,寄居國民黨11旅某親朋處,先后任參謀、特務營長、第一團團長等職。1943年,通過蘇建儒和高崗的關系,與中共西北局取得聯系。西北局當即撥付60萬法幣作為該部補助,讓其活動。1944年旅長陳國賓逝世,二團長史鈁城(復興社分子)垂涎斯缺已久,與之展開激烈競爭。而一團官兵人心向曹,嗣后鄧寶珊軍長善于擇賢,著曹又參全權署理全旅事務。1945年抗戰勝利后,胡宗南有意將曹調往榆林總部,企圖對11旅以武力進行整編,遭曹抵制,終為左協中扣押。此時共產黨11旅地下黨組織緊急研究決定,并由?;瘱|任總指揮,布署起義,于12月25日拂曉,在警三旅的協助下,起義成功。史鈁城兵駐寧條梁,意欲頑抗,雙方劍拔弩張,戰斗一觸即發。鄧寶珊見形勢不妙,只得釋放了曹,讓他全權處理。曹想親往說服史鈁城,被警三旅賀晉年勸阻,終用軍事手段攻下寧條梁,當場擊斃史鈁城。曹所部被編入八路軍的新編第11旅,曹仍任旅長。不久,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并握著他的手說:“好!你來了好,我們歡迎?!?947年經賀龍介紹,曹加入共產黨。建國后,他出任寧夏軍區司令員,于1962年病逝。

                 李志潔(1902—1972),名士俊,陜北榆林縣城人。其父李殿禎,自由職業者,以賣燒餅為生。李志潔1918年考入陜北聯合中學,1927年考入西安中山學院,不久學院因“赤化”被封,當即受聘省建設廳任科員、省民政廳會計主任。1929年出任吳堡縣公安局長。時值陜北大旱,餓殍截道,他積極活動,接運糧食賑濟災民。1931年經杜斌丞提攜,在蘭州供職。曾擔任幾個縣的政治視察員、靈臺縣長。1933年甘肅省政府變動,遂辭歸西安,時常在榆林會館與張德生、常黎夫、賈拓夫等人論及時政,并多次冒險保護革命者。1936年“西安事變”后,經杜試丞、常黎夫等人推薦,林伯渠、張德生等人幫助,任宜君縣長。期間正值國共合作,雙方軍政要員頻繁往來宜君,他竭誠擁護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為八路軍秘密提供糧秣軍餉;1938年國民黨以“附逆有據”被撤職。1943年,受國民黨新編11旅旅長曹又參之聘,先后出任該旅駐榆辦事處主任、軍法處主任。期間與中共地下黨員周濟信,馬紹良等人密切聯系,并受中共警三旅旅長賀晉年之托,積極串連、策動起義。1945年10月,曹旅長毅然率部起義,他攜同曹來延安,受到毛澤東主席宴請。1949年6月,榆林和平解放,他先后出任榆林市副市長、榆林縣副縣長、縣長。1959年調任專署民政局局長,創辦了社會福利院、敬老院。為了創辦兩院,他向社會各界呼吁,征集資金;并親自調查,勘探院址,將社會上鰥寡、病癡,老弱病殘者收容進院,1960年,先后擔任榆林農學院院長、農墾管理局局長,兼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拔母铩逼陂g,備受折磨,于1972年患癌癥病逝。榆林各界隆重悼念,稱贊他是共產黨忠實的“諍友”。

                 馬濟川(1900—1977)名汝輯,字濟川,米脂楊家溝人。1921年以公費生赴京應試,同時被北師大、北大錄取,選擇了北京師范大學。參加過進步團體“共進社”。1925年畢業返榆林中學教語文、歷史,后任教務主任、校長。1926年由同學馬云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白色恐怖襲來時,掩護過李力果、劉瀾濤、張沖等。1930年春任省立綏德第四師范校長。當時中共綏德黨組織執行“左”傾路線,要在學校召集黨代會、組織學生游行。他思考再三,認為弊多利少,不肯答應。被批評為“右傾”。四師抵制國民黨反共教育,當局對他十分仇視,省教育廳以開會名義召他到西安遭軟禁。被判了3年徒刑。后經杜斌丞營救出獄,在省立西安高中任教。1932年赴蘭州,先作報紙編輯,后在蘭州師范、女子師范教書。1938年返回米脂,任民眾教育館館長。這期間,其組織介紹信遺失,中斷組織生活。1940年,陜甘寧邊區米中成立,馬濟川出任校長。1943年出席延安文教大會,毛澤東、周恩來贊揚他辦學有方。1946年任延安中學校長。1948年任延安大學教研室副主任,在此重新入黨,不久任延大一分校(韓城)主任。建國后歷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蘭州分校副校長、甘肅文教廳副廳長、省文化局局長、甘肅省政協委員,“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1978年7月20日平反,在蘭州華林山舉行了追悼會。

                 湯中甫(1901—1967),又名若斌,登科。定邊縣白灣子鄉天池塘人。民國12年(1923)在榆中讀書時由張肇勤、李登霄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轉為共產黨員。被派榆林惠記工廠搞工運,因當局查究甚嚴,工作不易開展。時值楊明軒在榆組織國民黨,經組織決定,與李象九、謝子長、史維然、高崗、王尚德、曹力如、賈拓夫、王子宜、趙通儒、張金印等以共產黨員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民國15年(1926)初,湯中甫、周夢熊、丁子齊等人組成第一個中共定邊小組。當年,吸收郭子范、?;瘱|、范學圣等入黨,擴為支部。16年(1927)夏,湯與丁長齊將鹽務局局長劉玉山私運之大煙稽查扣留。適逢國民軍一軍師長張萬慶率部途經定邊,將湯等3人逮捕,嚴刑拷打,揚言于端午節處決。經紳士佘定九、劉文卿、縣長丁鴻藻等竭力周旋,賄銀洋3000元贖釋。17年(1928),黨組織派米脂中學劉鴻飛(瀾濤)來定,領導定邊支部工作。不久,因鬧學潮被當局發覺,湯及時協助其出走脫險。翌年,綏德特委被破壞,定邊支部因失去領導而停止活動。25年(1936)定邊解放后,湯又在定邊市政府幫助工作,意欲恢復黨籍,市委書記康建熙稱:“陳獨秀屬托派,那時的黨員怎辦,還很難說”。湯看無望,便借故請假回家。路遇國民黨安邊團隊大隊長孫寶山率兵20余眾,押紅軍和群眾數十人,力勸湯反水,湯以釋放全部押解人員為條件。孫以湯名聲頗著,有文才,反復斟酌后答應湯的要求。湯即連夜隨孫至安邊,任國民黨定邊縣肅反會文書。不久,安邊城防司令王子元(湯的同學),委任湯為鏟共義勇隊大隊長,同周桂堂在南山一帶游擊。同年7月間,配合安邊駐軍張子英部,在韓渠、秦灣與紅軍兩次作戰均敗,團隊被打散,湯回家務農。26年(1937)秋,陜甘寧邊區三邊分區專員王子宜調湯到定邊縣政府三科工作,專管各區冬學。不久,湯即辭職,返家務農。28年(1939)冬,王子元再起,派人將湯找至安邊,偕往蒙地組建綏東軍,王為司令,湯任軍需。越2年,王部調靖寧改編,歸胡宗南管轄,疑湯為共產黨員,軟禁兩月,未得實據,放回原籍。時因人才缺乏,中共定邊縣三區區委書記賈生財調湯中甫任小學教員。次年任定邊完小校長。36年(1947)馬鴻逵部占據定邊。邊區政府撤至南山,湯改任三邊專署三科副科長。此后數年間,多次要求恢復黨籍,終因歷史問題難以澄清未果。1949年,定邊光復后任三邊公學中學部主任,后改稱定邊中學任校長及定邊縣政府常務委員會委員。1954年春,湯中甫復向黨組織呈送入黨申請書,不久獲準二次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冬,因歷史問題,清洗回家,劃為地主成份,交群眾監督改造,于1967年病故。1979年平反昭雪。

                 劉復漢(1902—1947),米脂小寺則村人。上過高小,當過小學教員,1925年后務農兼小販,1928年任保長。1934年春,紅軍開辟米東“蘇區”,他投機革命,當上鎮貧農會會長、紅軍經濟員。年底,組織向他募款,已心懷不滿。國民黨軍隊四處圍剿紅軍,白色恐怖籠罩米東時,經不起縣鏟共后援會頭目恐嚇,秘密自首。不久,國民黨軍隊進村騷擾,為掩人耳目,自獻“苦肉計”受吊打。舊歷臘月28,中共米東縣委委員聚集小寺則開會。他假裝上墳,溜到吉鎮去向國民黨營長李登科告密,領兩連敵兵包圍了村莊。乘夜色冒充紅軍四支隊叫開寨門。敵兵一擁上寨,槍聲大作。他領路捉住縣委委員牛營清、常在金??h委書記郭文華、委員艾楚南、區委書記馬汝翼等突圍跳下寨墻,汝翼當場犧牲,郭文華摔傷了腿。牛、常受酷刑自首,米東縣委遭受嚴重破壞。1年后正月,劉又帶領敵兵到劉家山和佳縣白家鹼捕獲紅軍高文生、劉裕厚、馬正元,加以殺害。而后擔任了鏟共義勇隊中隊長,揚威于佳米兩縣交界各村,召集保甲訓話,吊打群眾20多人,強迫交待紅軍行跡。1935年7月,乘紅軍4、6支隊轉移到圪凹店村,又去吉鎮搬來敵兵,使5位身負重傷的紅軍戰士遭殺害。他加入國民黨肅反小組,死心塌地給肅反委員會高仲謙、孫紹山當走狗,到處刺探紅軍情報,作反共宣傳?